大叶苣荬菜 Dà Yè Jù Mǎi Cài | |
---|---|
![]() | |
别名 | 白花大蓟、苦荬、圆再苦苣菜、败酱草 |
功效作用 | 清热解毒;止血。主疮疡肿毒;小儿咳喘;肺痨咳血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寒 |
药味 | 苦 |
【中文名】: 大叶苣荬菜
【拉丁名】: Sonchus asper (L.) Hill.
【科名】: 菊科 Compositae
【中文药材名】: 苣荬菜
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细,圆锥形或纺锤形,无地下根状茎。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下部无毛,上部有腺毛。叶梗,近革质,长圆状卵形,长6–15厘米,宽1.5–8厘米,不分裂或缺刻状半裂,少有羽状全裂,边缘有不等的刺状尖齿,下部叶柄有翅,中上部叶无柄,基部有扩大的圆耳。头状花序5–10个,在茎的顶端排列成伞房状;花序梗无毛或有腺毛;总苞钟状,长10–12毫米,宽10–15毫米,宽10–15毫米,暗绿色;总苞片2–3列;花舌状,黄色。瘦果长圆状倒卵形,长2.5–3毫米,宽约1毫米,压扁,淡褐色或棕褐色,两面各有3条纵肋,肋间无细纵纹;冠毛毛状,白色,长超过瘦果1倍。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河谷,山坡和田野,路边。
【拼音名】Dà Yè Jù Mǎi Cài
【别名】白花大蓟、苦荬、圆再苦苣菜、败酱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续断菊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nchus asdper (L.) Hill. [Sonchus oler-aceus L.var.asper L. ]
采收和储藏:春、夏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路边、田野。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主疮疡肿毒;小儿咳喘;肺痨咳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