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乌泡 Dà Wū Pào | |
---|---|
![]() | |
别名 | 大红黄袍、乌袍、倒生根、黄水泡、无刺乌泡、糖泡叶、马莓叶、老牛黄泡、乌泡、牛毛泡刺、六月泡 |
功效作用 | 清热利湿,止血接骨。用于感冒发热、肠炎,痢疾,咯血,衄血,风湿骨痛。 |
英文名 | Root of Multibract Raspberry |
始载于 | 《贵州草药》 |
毒性 | |
归经 | 脾经、肝经 |
药性 | 凉 |
药味 | 苦 |
【拉丁名】原植物大乌泡Rubus multibracteatus Levl.&Vant.
【别名】大红黄袍、乌袍
【来源】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大乌泡Rubus multibracteatus Levl. et Vant.以根及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性味归经】苦、凉入脾、肝二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血接骨。用于感冒发热、肠炎,痢疾,咯血,衄血,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大乌泡
(《贵州草药》)
【异名】倒生根、黄水泡、无刺乌泡、糖泡叶、马莓叶(《贵州草药》)。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大乌泡的根。
【植物形态】大乌泡
灌木,高2~3米。茎和叶柄以及叶下面均密被黄色绒毛和散生极短的弯皮刺。单叶互生,革质,近圆形,直径4~12厘米,掌状7~9裂,顶生裂片不明显3裂,先端圆钝戍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重锯齿,上面有短柔毛和密布小的凸起,基生5出脉,网脉显明;叶柄长3~6厘米;托叶条裂。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密被黄色绒毛;苞片椭圆形,缺刻状条裂;萼裂片卵形,先端常多裂,外面密生黄色绒毛。聚合果球形,径1~1.5厘米,红色。
生于路旁灌木丛中。分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凉血,止血,接骨。治痢疾,腹泻,风湿痹痛,咳血,妇女倒经,骨折。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