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荆子
别名 白背木耳、白背杨、水捻子、白布荆、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
功效作用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
英文名 Simpleleaf Shrub ChasteTCMLIBee Fruit,Fruit of Shrub ChasteTCMLIBee,Fruit of Threeleaf ChasteTCMLIBee
始载于 《本草经集注》
毒性
归经 胃经、肝经、膀胱经
药性 凉
药味 辛、苦
英文名:FRUCTUS VITITCIS。别名: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蔓荆、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的果实。生于海边、河湖沙滩上。主产山东、江西、浙江、福建。
基本信息
【英文名】 FRUCTUS VITICIS
【别名】白背木耳、白背杨、水捻子、白布荆
【来源】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 Vitex tr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 或蔓荆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制法】
蔓荆子:除去杂质。
炒蔓荆子:取净蔓荆子,照清炒法(附录Ⅱ D)微炒。用时捣碎。
【性状】本品呈球形,直径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 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 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 室,每室有种子1 枚。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
【用法用量】 5~9g 。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
(1)用于感受风热引起的头痛,临床常与防风、菊花、石膏等配伍应用;对于头风头痛病症,本品又可与藁本、川芎等配伍应用。治风邪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目昏暗,常与菊花、川芎、决明子等配伍应用。
【摘录】《中国药典》
植物形态
蔓荆子落叶灌木,高约3m。幼枝四方形,密被细绒毛;老枝圆形。叶对生,倒卵形,长2~5cm,宽1~3cm,先端圆形,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形,5齿裂,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花冠淡紫色,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4;子房4室,密生腺点,柱头2裂,花期7月,果期9月。核果球形,熟后黑色,直径4~6mm。有的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室,每室有种子1枚。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蔓荆子用于感受风热引起的头痛,临床常与防风、菊花、石膏等配伍应用;对于头风头痛病症,本品又可与藁本、川芎等配伍应用。治风邪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目昏暗,常与菊花、川芎、决明子等配伍应用。
相关药材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高约3m。幼枝四方形,密被细绒毛;老枝圆形,无毛。叶对生,倒卵形,长2~5cm,宽1~3cm,先端圆形,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形,5齿裂,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花冠淡紫色,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4;子房4室,密生腺点,柱头2裂。核果球形,熟后黑色。花期7月,果期9月。
生于海边、河湖沙滩上。主产山东、江西、浙江、福建。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性状 果实球形,直径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宿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室,每室有种子1枚。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化学成分 含莰烯、蒎烯、蔓荆子黄素(vitexicarpin)、γ-氨基丁酸等。
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 不明、头晕目眩。
鉴别
(1)本品粉末灰褐色。花萼表皮细胞类圆形,壁多弯曲;非腺毛2~3细胞,顶端细胞基部稍粗,有疣状突起。外果皮细胞多角形,有角质纹理和毛茸脱落后的痕迹,并有腺毛与非腺毛:腺毛分头部单细胞、柄1~2细胞及头部2~6细胞、柄单细胞两种;非腺毛2~4细胞,长14~68μm ,多弯曲,有壁疣。中果皮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壁微木化,纹孔明显。油管多破碎,含分泌物,周围细胞有淡黄色油滴。内果皮石细胞椭圆形或近方形,直径10~35μm 。种皮细胞圆形或类圆形,直径42~73μm,壁有网状纹理,木化。
(2)取本品5g,加石油醚(60~90℃)50ml,加热回流2小时,滤过,弃去石油醚,药渣挥干,加丙酮80ml,加热回流1.5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蔓荆子黄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甲醇(3:2: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微寒。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名医别录》:去长虫,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久服令人光泽,脂致,长须发。
《药性论》:臣。治贼风,能长髭发。
《日华子本草》:利关节,治赤眼,痫疾。
《开宝本草》:味苦、辛、平、温,无毒。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令人光泽,脂致,长须发。
《药类法象》:治太阳经头痛,头昏闷,除头昏目暗。散风邪之药也。若胃气虚之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汤液本草》:《象》云:治太阳经头痛,头昏闷,除目暗。散风邪药,胃虚人勿服,恐生痰疾。
《珍》云: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
《本草》云:恶乌头、石膏。
《本草发挥》:洁古云:气清,味辛温。治太阳头痛,头沉昏闷,除目暗,散风邪之药也。胃气不人可服,恐伤痰疾。《主治秘诀》云:苦、甘,阳中之阴。凉诸经之血热,止头痛目暗。
《本草经疏》:蔓荆实禀阳气以生,兼得金化而成。神农味苦微寒无毒。《别录》加辛平温。察其功用应是苦温辛散之性,而寒则甚少也。气清味薄,浮而升,阳也。入足太阳,足厥阴,兼入足阳明经。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风头痛,脑鸣目泪出者,盖以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或成湿痹,或为拘挛,又足太阳之脉,夹脊循项而络于脑,目为厥阴开窍之位,邪伤二经,则头痛脑鸣自泪出,此药味辛气温,入二脏而散风寒湿之邪,则诸证悉除矣。邪去则九窍自通。痹散则光泽脂致。其主坚齿者,齿虽属肾而床属阳明,阳明客风热则上攻牙齿,为动摇肿痛,散阳明之风热,则齿自坚矣。去白虫、长虫者,假其苦辛之味耳。益气轻身耐老,必非风药所能也。
简误:头目痛不因风邪,而由于血虚有火者忌之。元素云: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本草蒙筌》:味苦、辛、甘,气温、微寒。阳中之阴。无毒。乃太阳经药,恶乌头石膏。主筋骨寒热,湿痹拘挛;理本经头痛,头沉昏闷。利关节,长发髭。通九窍去虫,散风淫明目。脑鸣乃止,齿动尤坚。令人光泽脂致音雉。胃虚者禁服,恐作祸生痰。
《本草乘雅》:垂布如蔓,故名蔓;柔枝耐寒,故名荆。主筋骨寒热,湿痹拘挛,柔筋坚齿,耐老轻身者,象形取治法。为剂中之轻剂、通剂也。顾实体轻扬,而炎上作苦,故利九窍,去白虫者,秉风木宣和之用耳。具筋骨关机之象,耐字义深,大有容焉。
《药性解》:蔓荆子,味苦甘辛,性微寒,无毒,入肝经。主散风寒,疗头风,除目痛,除翳膜,坚齿牙,利九窍,杀白虫。恶石膏、乌头。
按:经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又曰: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荆实入肝,故专主散风,以疗目疾。《主治秘诀》云:其味苦甘,为阳中之阴,能凉诸经之血热。
《景岳全书》:味苦辛,气清,性温,升也,阳也。入足太阳、阳明、厥阴经。主散风邪,利七窍,通关节,去诸风头痛脑鸣,头沉昏闷,搜肝风,止目睛内痛泪出,明目坚齿,疗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亦去寸白虫。
《本草备要》:轻宣,散上部风热。辛苦微寒。入足太阳、阳明、厥阴经。膀胱、胃、肝。搜风凉血,通利九窍。治湿痹拘挛,头痛脑鸣,太阳脉络于脑,目赤齿痛,齿虽属肾,为骨之余,而上龈属足阳明,下龈属手阳明。阳明风热上攻,则动摇肿痛。头面风虚之证。明目固齿,长发泽肌。恶石膏、乌头。
《本经逢原》:蔓荆子入足太阳,体轻而浮,故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急,上行而散,故能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及风寒目痛,头面风虚之证。然胃虚人不可服,恐助痰湿为患也。凡头痛目痛不因风邪,而血虚有火者禁用,瞳神散大尤忌。
《本草崇原》:蔓荆多生水宾,其子黑色,气味苦寒,禀太阳寒水之气化,盖太阳本寒标热,少阴本热标寒。主治筋骨间寒热者,太阳主筋病,少阴主骨病,治太阳、少阴之寒热也。湿痹拘挛,湿伤筋骨也。益水之精,故明目。补骨之余,故坚齿。九窍为水注之气,水精充足,故利九窍。虫乃阴类,太阳有标阳之气,故去白虫。
《本草求真》:[批]散筋骨间寒湿,除头面风寒。
蔓荆子专入膀胱,兼入胃、肝。辛苦微温。书言主治太阳膀胱,兼理足阳明胃、足厥阴肝。缘太阳本属寒水之经,因风邪内客,而致致巅顶头痛脑鸣;太阳脉络于脑。肝属风脏,风既内犯,则风必挟肝木上侵,而致泪出不止。目为肝窍。筋藉血养,则血亦被风犯,而致筋亦不荣,齿亦不坚矣。齿者
蔓荆子枕骨之余,上龈属足阳明胃,下龈属手阳明大肠,风热上攻则痛。有风自必有湿,湿与风搏,则胃亦受湿累,而致肉痹筋挛,由是三气风寒湿交合,则九窍口鼻耳目二阴。蔽塞而病斯剧。蔓荆体轻而浮,故既可治筋骨间寒热,而令湿痹拘急斯去,气升而散,复能祛风除寒,而令头面虚风之症悉治。且使九窍皆利,白虫能杀,是亦风寒湿热俱除之一验耳。但气虚血虚等症,用此祸必旋踵,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恶乌头、石膏。
辛、苦,微温。入足太阳、厥阴经气分。搜肝风,祛寒湿,除头痛,止睛疼,利九窍,杀白虫,治湿痹拘挛,疗脑鸣齿痛。
配马蔺,治喉痹口噤;配蒺藜,治皮痹不仁。
胃虚,服之恐致痰疾。血虚头痛,二者禁用。
《本草经解》:气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叶天士曰:蔓荆子气微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太阳寒水,主筋所生之病,而骨者肾之合也,蔓荆寒可清热,苦可燥湿,湿热攘,则寒热退而拘挛愈矣。
气寒壮水,味苦清火,火清则目明,水壮则齿坚,齿乃肾之余也。
九窍者,耳目鼻各二,口大小便各一也,味苦清火,所以九窍皆利也。白虫湿热所化,苦寒入膀胱以泻湿热,所以去白虫也。《本经疏证》:筋骨间寒热而为湿痹拘挛,其邪定聚于关节。去关节间寒热与湿,一当使行,一当使散,蔓荆实盖均有焉。柔条似蔓,就旧发新,生必对节,似经脉之周行无间,遇节不停,所谓行也;开花成簇,瓣浅红芷黄白萼青,似关节之流行屈伸泄泽筋骨,所谓散也;两者之所以然,尤在味苦而气微寒,苦主发,寒主泄耳。目者,精神之簇于一处者也;齿者,形质之簇于一处者也。精神混以邪气则昏暗,形质混以邪气则动摇。行其邪,散其邪,精神形质遂复其常。故在目曰明,在齿曰坚
蔓荆子,目与齿即九窍之三,既利其三,遂推夫馀,再合以别录之风头痛脑鸣,而利九窍之故并可识矣。虽然,尽蔓荆实所治之证,皆病形不病气,举蔓荆实之性情功用,皆在血不在气,而别录夸之曰益气,其义何居?刘潜江曰,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