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分裂素(cytokinin)是一类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并促进其生长的植物激素。曾译为细胞激动素。cytokinin一词源于cytokinesis(细胞分裂)。
1942年,J.van.奥弗贝克等在培养曼陀罗幼胚和未受精的卵细胞的实验中,发现椰子乳明显促进生长,因此设想椰子乳含有能促进细胞分裂的物质。
1948年,F.斯古格等和崔澄发现腺嘌呤及其核苷(腺核苷)不仅能诱导组织培养中烟草切段的细胞分裂,而且能促进芽的形成。后来F.斯科格和C.O.米勒发现久放的或经压力锅处理过的DNA中有强烈促进细胞分裂的物质。经过分离和鉴定,证明是6糠基-腺嘌呤,并命名为激动素。激动素可以人工合成。
1963~1964年,D.S.莱萨姆等从幼嫩的玉米种子里分离出一种细胞分裂素。并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命名为玉米素。后来还发现了一些在结构上与玉米素稍有不同的活性物质,其中之一是在甜玉米中存在的玉米素的核糖衍生物。1967年证明了椰子乳中主要的活性物质也是玉米素核苷。
细胞分裂素都是在N6位置上的H被其他基团取代的嘌呤衍生物。活性因侧链的长度、不饱和度和其他性质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有些非嘌呤化合物,如N,N′-二苯脲和苯并咪唑,也有细胞分裂素活性。
细胞分裂素来源于嘌呤与在N6位置上取代物的结合。N6上取代物异戊间二烯的生物合成前体,与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一样,都是甲羟戊酸。
一般认为,细胞分裂素在根尖、萌发着的种子和发育着的果实、种子处合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茎端也能合成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是在细胞的微粒体中进行的。
1、前体:甲羟戊酸和AMP
2、途径:异戊烯转移酶(isopentenyl transferase,IPT酶)催化下,把二甲烯丙基二磷酸(dimethylallyl diphosphate,DMAPP)的异戊烯基转移到腺苷部分,与植物的ATP、ADP或细菌的AMP分别合成iPTP(异戊烯腺苷-5’-三磷酸)、iPDP(异戊烯腺苷-5’-二磷酸)或iPMP(异戊烯腺苷-5’-一磷酸),它们经过水解酶转变为反式玉米素(图)。
植物中的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中合成,通过木质部运转到地上部。因而伤流液中细胞分裂素较多。细胞分裂素在植物体内的代谢反应主要有5个面:
①互相转化;
②从碱基形成核苷和核苷酸;
③葡萄糖基化;
④甲硫基化;
⑤嘌呤环侧链分裂和嘌呤环分解。
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对组织培养的烟草髓或茎切段,细胞分裂素可使已停止分裂的髓细胞重新分裂。这种现象曾被用于细胞分裂素的生物测定。茎切段的分化常受细胞分裂素及生长素比例的调节。当细胞分裂素对生长素的浓度比值高时,可诱导条的形成;反之则有促进生根的趋势。如对抑制的腋芽局部施用细胞分裂素,可以解除顶端对腋芽的抑制。天然的簇生植物(莲座状植物)或由于病害发生“丛枝病”的植物里,常含有较多的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还有防止离体叶片衰老、保绿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它能维持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在叶片上局部施用细胞分裂素,能吸聚其他部分的物质向施用处运转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