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源性破伤风:常见于慢性中耳炎感染,或外耳道受伤感染。是一种特殊类型破伤风。破伤风(Tetanus)是伤口中感染了破伤风杆菌,并产生外毒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性功能改变的疾病。
常见于慢性中耳炎感染,或外耳道受伤感染。
临床表现较为特异,尤其症状典型时诊断不难。
耳源性破伤风的鉴别诊断:
手术后破伤风:手术后破伤风是由于手术感染的破伤风,是破伤风的一种。
临床表现较为特异,尤其症状典型时诊断不难。
如何治疗:
药物保健
①抗生素:青霉素G,成人每日~640万单位,分3次肌注或静脉滴注。过敏者选红霉素,成人每日1.5克,静脉滴注。如伤口分泌物培养伴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加用苯唑青霉素,或先锋Ⅵ号。②破伤风抗毒素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T.A.T),入院时即用3万单位,1次稀释后静脉滴注。用前需作皮试,皮试阳性者用脱敏法肌注。或选用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优点是无过敏休克反应,剂量3000单位,肌注或静脉滴注。③静脉输液:维持静脉通道及供给营养与水分。④止痉剂:安定,成人每次10毫克,每4~6小时1次,肌注或静脉注射。抽痉频繁者,临时轮流加用氯丙嗪,或异丙嗪 ,成人25毫克,肌注。或用苯巴比妥钠,成人0.1克,肌注。⑤驱蛔虫:入院后即驱虫,以免蛔虫上窜,诱发抽痉。为便于吞咽,选用驱蛔灵糖浆,成人每日3克,连服2日。⑥脑水肿治疗:昏迷者用20%甘露醇,每次每公斤1克,静脉快速滴入,必要时6~8小时1次。⑦高热者物理降温;喉头分泌物多者或发生过喉痉挛者,气管切开吸痰供氧。⑧中药治疗:可用五虎追风汤,存命汤,玉真散等方剂。
护理保健
①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强光、强声及振动刺激。②专人监护,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抽痉。③记录每种止痉剂用后控制抽痉的时间,以便选出最有效的一种,并及时使用控制抽痉。④不得经常翻动身体,减少刺激。⑤待能张口时注意喂养,防止因呛咳诱发喉痉挛。⑥入院时应即刻用T.A.T及止痉剂,症状略控制后马上扩创,清除创口异物,并送厌氧及需氧菌培养。创口用双氧水湿敷,并敞开伤口引流。⑦因张口困难吞咽不便,禁用口服片剂,以防因呛咳诱发喉痉挛。凡属必须口服者必需研成细末,用水溶解后服用。⑧加强静脉中营养输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饮食保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