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能引起疼痛的刺激,在其刺激强度非常微弱时,并不令人感到疼痛;当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感到疼痛。所谓“痛阈”是指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量。例如,我们向一个能装500ml水的瓶内注水,当灌入499ml水时,水仍不外溢,若继续加水时将要溢出。人在生理情况下,对痛阈的微弱刺激也不产生痛感,但当刺激加大达到一定程度时,若再增加强度就产生疼痛,就像水由瓶内外溢一样。当然,痛阈的问题要比瓶子装水复杂得多了。
1、痛阈的高低因人而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状态以及致痛刺激的性质等等。临床上,有些疼痛是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有些疼痛则其刺激因素不明确。
2、人在虚弱时,生物电能量就会降低,若某一器官的生物电能异常,将会导致相关的病理反应区痛阈降低。“痛阈”是一个未定的数值,健康的人痛阈高,疼痛的忍受度高,生病的人痛阈降低,疼痛的忍受度弱,变得较敏感。
痛阈降低会使人对疼痛的敏感性提高,正常的刺激,如体内生理范围的改变亦可出现痛感。久而久之,会引起情绪的改变和体内功能的紊乱,导致血管病等。肌肉持续性收缩,从而会出现血管源性头痛和肌紧张性头痛,给患者带来痛苦。
痛阈降低的鉴别诊断:
1、急性疼痛:软组织及关节急性损伤疼痛,手术后疼痛,产科疼痛,急性带状疱疹疼痛,痛风;
2、慢性疼痛:软组织及关节劳损性或退变疼痛,椎间盘源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
3、顽固性疼痛:三叉神经痛,疱疹后遗神经痛,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头痛;
4、癌性疼痛:晚期肿瘤痛,肿瘤转移痛;
5、特殊疼痛类:血栓性脉管炎,顽固性心绞痛,特发性胸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