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组成】麻黄去节,六两( 12g ) 桂枝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 ) 石
膏如鸡子大,碎( 18g ) 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6g )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
躁,不得眠也(现代用法:水煎温服,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
l.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2.溢饮。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证治机理】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毛窍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
汗、脉浮紧之风寒表实证。表寒证又与烦躁、口渴并见,当系阳盛之体,外受风寒,寒邪较甚,
表气闭郁较重,致使阳气内郁而化热,热邪伤津则口渴;热无宣泄之径,扰于胸中则烦,烦甚
则躁。正如张秉成所谓: "阳盛之人,外为风寒骤加,则阳气内郁而不伸,故见燥烦不宁之象。”
(《成方便读》)此证为风寒束表,里有郁热。法当发汗解表为主,兼清郁热。
《金匮要略》又以本方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郁化热之溢饮。溢饮乃"饮水流行,归于四
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之病证。风寒外束,水饮溢于四肢,则身体疼痛或浮肿,饮邪
郁而化热则烦躁。二者病症虽异,但同属风寒束表、里有郁热之证,故皆用本方以异病同治。
【方解】方中麻黄为君,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其量为麻黄汤之倍,则开泄滕
理,发汗散寒之力尤峻。桂枝辛温,解肌发汗,助麻黄解表而和营卫;石膏辛甘而寒,清里热并
透郁热,二者同为臣药。麻黄得石膏,辛温发表而无助热之弊;石膏得麻黄,大寒清热而无?遏之虞。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合,宣降肺气,以适肺性;生姜、大枣合用则和脾胃、调营卫,
兼助解表、益汗源,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既缓辛温峻散之力,又询和诸药,且防石膏寒凉
伤中,为佐使药。诸药相伍,寒温并用,发汗散寒之中又兼清解里热之效。
本方麻黄发汗解表,桂枝温阳化气,生姜温胃散水,皆助麻黄发汗行水。麻黄、杏仁宣降肺
气以通调水道;石膏清泄溢饮郁热;姜、枣、草益气和中,和营卫,运化水湿。全方发汗解表,
宣通滕理,开鬼门以发越水气;宣降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湿化饮,故亦治溢饮有表证兼里热者。
【运用】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里兼郁热证之常用方。以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脉浮紧为
辨证要点。表虚者,不可用,故原书强洞: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本方发汗之功居
解表诸方之冠,故“一服得汗者,停后服”,以防过剂;原书要求”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
扑之”。
【鉴别】大青龙汤与麻黄汤均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同用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发汗。然大
青龙汤系由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减少杏仁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证属风寒重
证,兼内有郁热,故方中配以辛甘大寒之石膏以清解内热;且倍用麻黄以确保其发汗之力;减杏
仁用量,乃因无喘逆之症。
【方论选录】此即加味麻黄汤也。诸症全是麻黄,而有喘与烦躁之不同。喘者是寒郁其气,
升降不得自如,故多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
津。然其质沉,其性寒,恐其内热顿除,而外之表邪不解,变为寒中而协热下利,是引贼破家
矣。故必倍麻黄以发汗,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 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
此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