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4
主证
主证,诊断学名词。 ①主要症状。为辨证的依据。《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三者即构成辨太阳病的主证。 ②在主次兼挟的病证中,反映疾病本质的证候。《温热论》:“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此“热”即为主证。
-
004
三指禅
《三指禅》,脉学著作。三卷。清.周学霆撰于1827年。周氏信仰佛道,尝谓:“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并认为:“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故名《三指禅》。又自神其说,谓其脉学曾经“异人”指点而不同凡响。全书自总论以下共立八十一个论题,具体说明诊脉部位、方法及切脉诊病等问题。周氏论脉以“缓脉”为常脉,认为“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并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统领诸脉…
-
004
五色命脏
五色命脏,诊断学名词。指五色与五脏相配。《灵枢.五色》:“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五脏有病,常见其相应的病色。例如,青色可见于肝风,黄色多见于脾湿。临证须结合四诊,全面分析。
-
-
-
-
-
004
动脉
动脉,诊断学名词。 ①搏动应手的经脉。《难经.一难》:“十二经皆有动脉。”《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 ②脉象。脉来其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搏动部位较局限,节律不匀。见于惊恐及痛证。《脉经》:“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动脉(artery)是由心室发出的血管。动脉在行径中不断分支,愈分愈细,小动脉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动脉管壁较厚,平滑…
-
004
察病指南
《察病指南》,诊断学著作。三卷。宋.施发撰于宋.淳佑年间(13世纪40年代)。本书取《内经》、《难经》、《甲乙经》及有关脉学、诊法论着参互考订,将其中明白易晓、切于实用的脉诊脉象等脉学理论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内容以脉诊为主,脉象沿用“七表八里道”二十四脉分类法,书中还列有审诸病生死脉法。除脉诊外,尚有听声、察色、考味等诊法,是一部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着。1957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四诊古籍 医学…
-
-
0018
医灯续焰
《医灯续焰》,脉学著作。二十一卷。明.王绍隆传,清.潘楫增注。初刊于1652年。潘氏取崔嘉彦《四言举要》(明.李言闻删补改订本)予以注释。注文多据《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以及张洁古、刘完素、朱丹溪、李东垣等诸家学说。并能结合潘氏业师王绍隆所传授的脉学见解,联系各科病症,阐述脉理、治法。内容比较详备。1928年上海中华新教育社重印此书时,删去原书最后二卷(“医范”和“病则”),…
-
003
形色外诊简摩
《形色外诊简摩》,诊断学专着。二卷。清.周学海撰于1894年。本书以论述望诊为主,问诊、闻诊为辅。所涉范围较广,自谓:“是编也,《内经》三诊之文全在;《难经》以下,择其切要能补《内经》未备者收之”。上卷专谈望形,首述形诊总义,次述生形(生理的)、病形(病理的)以及络脉形色等;下卷以望色为主,首叙面色总义,次叙面色、目色、舌色以及外诊杂法类等。现存清末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四诊古籍 医学电子…
-
004
模板:底部模板-四诊古籍
四诊古籍 医学电子书 - 中医百科 - 经典中医古籍 - 中医电子书 - 四诊 - 中医诊断 西晋 元 诊家枢要 明 濒湖脉学 诊家正眼 清 三指禅 形色外诊简摩 临症验舌法 望诊遵经 诊宗三昧 医灯续焰 察舌辨症新法 -- 脉诀 察病指南
-
006
察舌辨症新法
《察舌辨症新法》,舌诊著作。一卷。清末刘恒瑞撰。本书论述舌苔原理、看舌八法,在病理舌苔中着重阐论黄、白、黑苔,对其所主疾病病机予以剖析。内容比较简要。初刊于《医学扶轮报》,现存《中国医学大成》本。1949年后与《临床验舌法》合刊出版。 四诊古籍 医学电子书 - 中医百科 - 经典中医古籍 - 中医电子书 - 四诊 - 中医诊断 西晋 元 诊家枢要 明 濒湖脉学 诊家正眼 清 三指禅 形色外诊简摩 …
-
004
散抟
散抟(tuán,音团),诊断学名词。系相气十法之一。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散漫与抟聚,以辨别疾病的新久和邪气的进退。《望诊遵经》:“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
-
-
-
004
染苔
染苔,诊断学名词。亦称假苔。舌苔被食物或药物染色,改变原有苔色。如食橄榄、杨梅可染为黑苔,食枇杷可见黄苔。望舌苔时需排除染苔的假象,以便准确诊断。 染苔,诊断学名词。亦称假苔。舌苔被食物或药物染色,改变原有苔色。望舌苔时需排除染苔的假象,以便准确诊断。染苔是暂时性的,与病理性的无根苔不同。如婴儿因食乳汁,大多附有薄白苔。进食花生、瓜子、豆类、核桃、杏仁等含脂肪食物后,舌面附有黄白色残渣。若食杨梅、…
-
003
望面色
望面色(observation of complexion),中医以面部颜色和光泽为主要观察目标的诊察疾病方法。属望诊范畴。人体颜色在临床上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其变化以面部最为明显,因此望面色又称为面部五色诊。 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部表现。五脏六腑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面,而表现为各种色泽变化。根据五行学说和藏象理论,五色配五脏,即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五色变化…
-
004
望诊遵经
《望诊遵经》,诊断学专着。二卷。清.汪宏撰于1875年。作者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及其他著作中搜集有关望诊资料予以归纳整理而成此书。内容丰富,持论悉遵经义。上卷叙述望诊的重要性及其掌握运用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结合周身部位、四时、五方、气质等因素,阐明气色与病症的关系;下卷列述体表各部位的望诊提纲,论述汗、血、便、溺、痰、月经等的变化情况在某些疾病的辨证论治中的…
-
003
白苔
白苔,诊断学名词。正常的白苔是胃气所生,薄薄平铺于舌的中部和根部,颗粒均匀,干润适中,舌色如常。病理上的白苔主风寒湿邪,主表邪,一般证情尚轻;又根据白苔的干湿厚薄,舌质的红淡以及兼证的不同,而有寒热虚实之分。 白苔可见于多种情况,故仅以白苔辨证较为困难,还应结合舌苔的润燥,舌质的深浅以及全身证候而进行判断。 1、薄白苔 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苔,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
-
-
004
病色
病色,诊断学术语。指疾病反映在体表颜面上的色泽变化。诊断上以面部色泽为主。病色有善恶之分,五色的表现以明润含蓄者称为善色,一般表示病情较轻,或预后较好;以颜色显露而枯槁不泽者称为恶色,亦称夭色,一般表示病情较重,预后不良。参善色、恶色条。 【病色】指疾病反映在色泽上的变化,诊断上以面部色泽为主。病色有善恶之分, 不论出现何种颜色,皆以明润含蓄为佳,称为“善色”,一般表示病情较 轻或预后较好;若颜色…
-
005
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脉学著作。一卷。明.李时珍撰于1564年。李时珍鉴于高阳生《脉诀》可商之处颇多,遂撷取诸家脉学精华,参以个人心得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论述浮、沉、迟、数、滑、涩、实等27脉,作者以鲜明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分析各种脉象,其中同类异脉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脉象的主病,均编成歌诀,便于读者习诵;后一部分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根据宋.崔嘉彦所撰《脉诀》加以删补而成者,比较全面地叙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