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五行相克
相克即制约、克制、抑制之意。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相克。
2、精血同源
精生髓,髓藏在骨中,骨髓可以生血,为血液生化之器。精足则骨髓充,血液生化有源,故有“精血同源”之说。3、六淫
六淫:风、暑、湿、燥、寒、火。4、肺朝百脉
朝,有朝向、聚会之意;百脉,泛指周身的血脉。肺朝百脉,是指肺与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饱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5、反治
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所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表现出的假象性质相同。适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6、中医学的病理总纲
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8、五脏的体 华 窍 志 液
五脏 | 五体 | 五华 | 五窍 | 五志 | 五液 |
肝 | 筋 | 爪 | 目 | 怒 | 泪 |
心 | 脉 | 面 | 舌 | 喜 | 汗 |
脾 | 肉 | 唇 | 口 | 思 | 涎 |
肺 | 皮 | 毛 | 鼻 | 悲 | 涕 |
肾 | 骨 | 发 | 耳、二阴 | 恐 | 唾 |
9、十二经脉的走行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
10、六淫的致病特点及性质
风: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白病之长。
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 寒性收引。
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暑多挟湿。
湿: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火: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邪夹毒,易致疮痈; 火(热)躁动,易扰心神。
11、正治法包括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12、肝主藏血的生理作用
(1)贮藏血液:血化生于脾,受藏于肝,肝脏是人体贮藏血液的主要器官。
(2)调节血量: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据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活动量的变化而调节循环血量,从而保证正常生理活动的需求。
(3)收摄血液: 肝藏血之“藏”,还有约束、固摄之意。肝具有收摄血液、主持血液、防止出血的功能。
13、脾的生理功能
脾 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主生化气血,主升清,主统血。
14、瘀血病症的共同特点
(1)疼痛 一般表现为刺痛,痛有定处,拒按,且多夜间更甚,或久痛不愈,反复发作。
(2)肿块 瘀血积于体表者则可见局部青紫肿胀,积于体内者则成癥块,按之有形而质硬,推之不可移,或有压痛。
(3)出血 瘀血导致的出血常量少而不畅,血色多呈紫暗,或夹有瘀血块。
(4)望诊 常可见面色、口唇、肌肤、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或舌有瘀斑、瘀点,或舌下终脉曲张青紫等。久瘀者则可见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等。
(5)脉象 常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脉象。
15、五脏与血液循行的关系
(1)心主血脉 心气为血液循行的动力,脉是血液循行的通道。血在心气的推动下循行于脉管之中,输布全身。
(2)肺朝百脉 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能调节气机,参与宗气的生成,而宗气能贯心脉助心行血。且循行于周身的血脉,最终都要汇聚于肺,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在肺气的作用下以输布全身,所以说“肺朝百脉”。
(3)脾主统血 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以维持血液的充盈。气生于脾,气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脉中而不溢于脉外。
(4)肝藏血主疏泄 肝主藏血,能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以防止出血。另外,通过肝的疏泄功能,以维持着人体血液循行的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