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0
生化(生物化学)——整体笔记
第一章 蛋白质化学 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蛋白质一级结构:(premiere structure)通常描述为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简称氨基酸序列。存在的化学键有肽键,有些蛋白质还包括二硫键。蛋白质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是指蛋白质多肽链局部片段(3~30AA)的构想,该片段的氨基酸序列是连续,主链构象通常是规则的。多肽链可以形成各种二级结构,如α螺旋、β折…
-
410
生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2.核酸分子杂交:热变性的 DNA 经缓慢冷却过程中,具有碱基序列部分互补的不同源的 DNA 之间或 DNA 与 RNA 之间形成杂化双链的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包括DNA与DNA杂化、RNA与RNA杂化、DNA与RNA杂化。 3.酶的活性中…
-
390
生化(生物化学)——历届重点
2019中医考试重点:(包括A、B卷) 一、名词解释10个,每个2分,共20分。其中有两道英文 二、选择题25个,30分,A型题(单选题10个,每题1分) B型题(为配伍题,请为每一道试题配伍一个与它关系最密切的答案。在每组试题中,每一个备选答案可以被选1次,几次或1次也不选用。)每题1分,共10分 X型(多选题5个,每题2分) 三、填空题20个空,共20分 四、问答题5分,共30分 第一章 蛋白…
-
791
西医诊断学(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
绪论 1.病史采集(问诊): (1)定义:是以对话的方式向患者或知情人了解病情和健康状态的一种诊断方法。 (2)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生育史及家族史 2.体格检查:基本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第一篇 常见症状 1.症状和体征的定义和区别 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眩晕等; 体征是指医师客观检…
-
1170
内经选读(黄帝内经)——复习题
内经复习题 1.《阴阳应象大论》原文是如何论述人体内部清阳与浊阴的分布的。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2.结合《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试简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功效。 原文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是古代医家…
-
790
内经选读(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宝命全形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 故五藏盛乃能写。(《素问· 上古天真论》) 阴阳应象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
-
690
方剂学——重点知识
1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2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童于肺、肺失宣降) 3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混浊阳滞)藿…
-
2190
方剂学——方歌(十四五教材)
解表剂(发汗,解肌,透疹) 辛温解表剂方歌特点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效力彰 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
-
340
方剂学——方剂鉴别其他
【方剂鉴别】 1.麻黄汤与桂枝汤同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具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恶风发热而自汗出之表虚证。 2.银翘散与桑菊饮皆可治温病初起之表证,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银翘散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弱,为“辛凉轻…
-
490
方剂学——方剂鉴别
【方剂鉴别】 1.麻黄汤与桂枝汤同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具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恶风发热而自汗出之表虚证。 2.银翘散与桑菊饮皆可治温病初起之表证,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银翘散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弱,为“辛凉轻…
-
2790
方剂学——整体笔记
方剂学 第一单元 概述 细目一 方剂与治法 要点一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 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要点二 常用治法:清·程钟龄 《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1.汗法:【解表剂】 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
-
481
病理生理学——重点知识
病生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研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 变化和机制,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治疗,分析疗效原理,探 …
-
2370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1.肌节( Sarcomere):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每个肌节由1/2I带(明带),加A带(暗带),加1/2I带(明带)组成。静止时基节长2.1~2.5微米,它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闰盘:闰盘是相邻心肌纤维分支的连接处的结构,在相邻心肌纤维的连接面形成凹凸嵌合的连接结构。在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具有牢固的连接作用,在闰盘的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
-
390
组织胚胎学——填空题
组胚填空题 1.伊红为酸性染料可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粉红色,称嗜酸性;苏木精为碱性染料,可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称嗜碱性,而对酸性染色剂和碱性染色剂均能产生弱亲和力的现象,称中性。组织学与胚胎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剂组合的染色方法,简称HE染色。 2.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特化结构,包括微绒毛和纤毛。微绒毛中有微丝,纤毛中有微管。光镜下小肠柱状上皮的纹状缘…
-
260
组织胚胎学——简答题
简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说明被覆上皮分类和主要分布 答: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1、形态规则,排列紧密2、明显的极性。 3、一般没有血管,其营养由深层结缔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透过基膜供应。4、上皮组织内神经末梢的分布较丰富,因此感觉较灵敏。 被覆上皮根据排列层数及细胞的形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 单层上皮分为:1、单层扁平上皮:(1)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的内腔面.(2)间皮:分…
-
540
组织胚胎学——整体笔记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染色的目的是让组织细胞的不同成分结构形成色差(反差),便于光镜下观察。组织切片染色是基于化学结合或物理吸附的原理。常用的酸性染色剂有伊红、坚牢绿、橙黄G等,碱性染色剂有苏木精、亚甲蓝、碱性品红等。伊红为酸性染料,可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粉红色,称嗜酸性(acidophilia);苏木精为碱性染料,可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称嗜碱性(basophili…
-
590
生理学——学习重点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
-
360
解剖学——学习重点
一、骨的分类,形态及构造: 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1 长骨long bone 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长骨有一体和两端。体又名骨干,骨质致密,骨干内的空腔称为骨髓腔,内含骨髓;在体的一定部位有血管出入的滋养孔。端又名骺,较膨大并具有光滑的关节面,由关节软骨覆盖。 2 短骨short bone 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地连接存在,位于既承受重量又运动复杂的部位,…
-
320
解剖学——重点总结
1.何谓人体解剖学姿势? 答:人体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体干两侧,手掌朝前。 2.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4.成对的脑颅骨有:顶骨、颞骨,不成对的脑颅骨有:额骨、枕骨、蝶骨、筛骨。 5.鼻旁窦有四对,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 6.肩胛骨上能触及的骨性标志有:肩峰、上角…
-
2190
中药学——整体笔记
《中药学》 王加锋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它对维护我国人民健康、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一般认为该书约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公元前一世纪~公元一世纪)。全书…
-
620
中医诊断学——整体笔记
绪论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健康状况,疾病本质)。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法、诊病、辨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西汉:创立“诊籍”: 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 内容: 记录患者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内容,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 西晋:《脉经》 作者及成书年代: 西晋王叔和 内容: 该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分述三部九候、寸口、二十四脉等脉法,成为脉理与脉法系统化…
-
440
解剖学——小抄(仅用作随身复习~)
胸骨角:胸骨柄下缘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凸。 翼点: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处呈H型的缝,此处最为薄弱,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共同围成的狭窄的道口,是口腔和咽的分界标志。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为连结于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黄色韧带,由弹性纤维构成。 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近幽门约2.5厘米的一段,管壁较薄,黏膜光滑,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十二指肠悬韧带:十二指肠悬肌和表面表面的腹膜…
-
-
1520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考察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症、证、病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区别: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