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C.D.E
A.辛 B.甘 C.酸 D.苦 E.咸
22. 五脏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属阳的有(A. B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3. 以下在五行中属木的是(A.D.E )
A.筋 B.脉 C.肉 D.目 E.胆
24. 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包括(A. B.C.D.E)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格拒 E.阴阳亡失
25. 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是 (C.D.E)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6. 以下属于气的升降失常的是(B. E )
A.气滞 B.气逆 C.气脱 D.气闭 E.气陷
27. 气为血之帅是指(A. B.C )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28. 以下不属于经脉的有(B.C.D)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五别络 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
29.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A. B.C.D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0. 以下经脉中,行于目内眦的有(A. B.C )
A.手太阳小肠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阳明胃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少阳胆经
31. 以下病邪,属于阳邪的有(A. C.E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32. 因人制宜治则的应用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B.C.D )
A.年龄不同 B.性别差异 C.体质强弱 D.生活习惯不同 E.肤色不同
33. 宗气的生成与下列何脏的关系密切(C.D)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4. 以下何脏腑与水液代谢有关(A. B.C.D.E )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膀胱
35. 五脏之中,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B.C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6. 以下经脉中循行至齿的是(.B.C )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阴脾经 E.手太阳小肠经
37. 六淫之中,易耗气伤津的邪气有(C.E)
A.风邪 B.燥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38.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D.E )
A.化生血液 B.排泄糟粕 C.分泌胆汁 D.贮存胆汁 E.排泄胆汁
39.血液的生成来源有(A. B.C )
A.津液 B.肾精 C.营气 D.元气 E.卫气
40. 影响外环境的因素有(A. B.C.D.E)
A.气候变化 B.地域特点 C.生活环境 D.工作环境 E.社会环境
三、填空(41~50题,每空0.5分,共10分)
4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42. 按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与(实则泻其子)。
43.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疏泄)与 (主藏血)两个方面。
44. 六腑的共同的生理功能是 (受盛)和(传化)水谷。
45. 血运失常包括(血瘀)与(出血)两个方面。
46. 十二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上接(足太阳膀胱经)经,下交(手厥阴心包经)经
47. 气随津脱的生理基础是(津能载气),大失血急用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气能摄血)。
48.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包括(燥性干涩)与(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49. 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偏嗜)与(饮食不洁 )三个方面。
50. 预防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四、名词术语解释(51~55题,每题2分,计10分)
51.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1分)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分)
52. 藏象,是藏于人体内的内脏(1分)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1分)。
53.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1分)、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1分)。
54.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1分)在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1分)。
55. 内生“五邪”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现象(1分),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1分)。
五、简答题(56~60题,每题4分,计20分)
56.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
答: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1分);相生的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1分)。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1分); 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相克(1分)。
57.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什么?
答: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0.5分);手三阳经,从手走头(0.5分);足三阳经,从头走足(0.5分);足三阴经,从足走腹(0.5分)。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0.5分);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0.5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0.5分);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胸腹部(0.5分)。
58.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答: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是: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袭人易阻滞气机,损伤脾阳(1分)。②湿性重浊。湿邪致病的症状有沉重、秽浊不清等特征(1分)。③湿性黏滞。湿邪致病具有症状上黏腻不爽,病程上缠绵难愈的特征(1分)。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多引起下肢及下焦部位病变(1分)。
59.何谓反治?其常用的治法有哪些?
答:反治,又名从治,是指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适用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全一致的病证(2分)。反治的常用治法有:①寒因寒用,即以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0.5分);②热因热用,即以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0.5分);③塞因塞用,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0.5分);④通因通用,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0.5分)。
60.简述精的概念内涵。
答: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分)。 人体之精的概念可从三个层次来认识:①狭义之精:指具有繁衍生命的生殖之精,是人体之精的本始含义(1分);②广义之精:指人体之内的一切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血液、津液等(1分);③一般意义的精,即通常所说的精,只包
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1分)。 六、论述题(61~62题,每题10分,计20分)
六、论述题(61~62题,每题10分,计20分)
61.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答: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
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2分)。肝气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气能行血,行津,肝气能调畅气机,故能促进血液运行与津液输布(2分);②促进脾胃的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肝通过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2分);③调畅情志:情志活动以气血运行通畅为基础,肝气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血行,故能调畅情志(2分);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及肝气的疏泄功能(2分)。
62.试述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的关系。
答:邪正盛衰决定病证的虚实:实,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
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出现一系列亢奋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2分);虚,是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正气不足,邪气不盛或已退,难以出现剧烈的邪正斗争,出现一系列虚损、衰退、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2分)。 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变化有关:①虚实错杂,包括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有实邪)(1分)与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有正虚)(1分);②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邪气久留,损伤正气)(1分)与因虚致实(正气不足而邪气积聚)(1分);③虚实真假,包括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1分)与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1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D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D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B)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D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D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B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B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C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E.滋水涵木法
10.“水火既济”是指(A )
A.心肾关系 B.心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系 E.肺肾关系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A)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
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C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D )
A.十五别络 B.胃之大络 C.浮络 D.皮部 E.孙络
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D )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
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B )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D.冲脉为血海 E.胃为水谷之海
16.“以升为健”的脏是(C)
A.肺 B.肾 C.脾 D.小肠 E.肝
17.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A )
A.失血伤津 B.失血伤气 C.失血伤营 D.失血伤精 E.失血伤脉
1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B )
A.基本动力 B.助心行血 C.推动作用 D.调节作用 E.贮存血液
19.胆属于(D )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
2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D )
A.手指末端 B.胸中 C.足趾 D.头面部 E.背部
21.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B)
A.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 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
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 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 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
2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E)
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行津 D.津能化气 E.津能载气
23.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淫的哪一种致病特点(B)
A.外感性 B.相兼性 C.地区性 D.季节性 E.转化性
24.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C )
A.寒邪 B.暑邪 C.湿邪 D.瘀血 E.寒邪
25.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C )
A.喜 B.恐 C.悲 D.惊 E.怒
26.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C)
A.邪正盛衰 B.气血失常 C.阴阳失调 D.津液代谢失常 E.以上都不是
27.阴盛格阳属于(C )
A.实寒证 B.虚热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寒热错杂
28.阳热体质患者,受风着凉,出现热性证候,其机理主要与下述何项有关(D )
A.外邪性质 B.地域因素 C.情志因素 D.体质因素 E.气质特点
29.“大实有羸状”的疾病本质属于(E)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实转为虚 D.因虚致实 E.真实假虚
30.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疗法则
(D)
A.实者泻之 B.虚者补之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攻补兼施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共12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 以下属于五行相乘的是(A.B)
A.水气凌心 B.肝气犯脾 C.肝火犯肺 D.水不涵木 E.心肝血虚
32.下列哪几项是循行于上肢外侧面的经脉(A.C.E)
A.大肠经 B.胃经 C.小肠经 D.胆经 E.三焦经
3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A.B.D.E )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
34.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A.B.C.E)
A.外伤 B.气虚 C.气滞 D.血虚 E.血热
35.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A.B.C )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转化性 E.地区性
36.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A.B.C.D )
A.发汗 B.涌吐 C.攻下 D.活血化瘀 E.益气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共18分)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疗原则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38.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39.饮食致病的类型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
40.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41.《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42.反治主要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种治法。
43.三因制宜的内容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共18分)
44.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1分)。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分)。
45.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2分)。
46.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2分),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1分)。
47.阳盛格阴: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形成真热假寒证(1分)。
48.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
49.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分)
五、问答题(50~53题,共22分)
50.试述宗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5分)
答: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来源有二: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于胸中气海(2分)。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1分)。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元气(2分)。
51.简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5分)
答: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1分)。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分)。正气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分)。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1分)。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分)。
52.试述肺与肾的关系。(6分)
答: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三个方面。 ①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归于肾或膀胱(2分)。 ②呼吸运动: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亦需肾气的纳气功能协助。只有肾精及肾气充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2分)。 ③阴阳相互资生: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肾阳为诸阳之根,能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2分)。
53.试述痰饮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点。(6分)
答:①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功能失常有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也能聚水生痰(3分)。 ②痰饮的致病特点为: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3分)。
中医部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伤寒杂病论》
2.“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攻下派的是( )
A.李杲 B.张从正 C.朱丹溪 D.刘完素
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 )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4.下列不能组成一对阴阳的是( )
A.水与火 B.动与静 C.上与下 D.夜与天
5.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 )
A.肝病 B.脾病 C.肺病 D.肾病
6.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 )
A.胃 B.三焦 C.小肠 D.胆
7.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何为中心的整体观( )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8.小儿生长发育不良的主要原因是( )
A.肺失宣降 B.肝失疏泄 C.肾精不足 D.心血亏虚
9.与男子泄精关系最为密切的两脏是( )
A.肝脾 B.肝肾 C.肺肾 D.心脾
10.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 )
A.宗气 B.元气 C.卫气 D.营气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药物的味,属阴的有( )
A.甘 B.酸 C.辛 D.苦 E.咸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是( )
A.佐金平木法 B.金水相生法 C.滋水涵木法 D.培土制水法 E.抑木扶土法
3.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 )
A.主藏血 B.主统血 C.主血脉 D.主运化 E.主神志
4.肾在窍为( )
A.耳 B.前阴 C.目 D.口 E.后阴
5.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6.络脉包括( )
A.十五别络 B.孙络 C.浮络 D.十二经别 E.十二经筋
7.耗气伤津的邪是( )
A.风邪 B.燥邪 C.暑邪 D.火邪 E.湿邪
8.“气逆”的病位最常见于( )
A.胃 B.肝 C.脾 D.肺 E.肾
9.属实证临床表现的是( )
A.狂躁 B.声高气粗 C.五心烦热 D.二便不通 E.脉实有力
10.“急则治其标”适用于( )
A.虚人感冒 B.水臌病人大小便不利 C.大出血病人
D.肺痨咳嗽 E.阴虚大便燥结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C 2.B 3.B 4.D 5.A
6.D 7.A 8.C 9.B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BDE 2.ADE 3.CE 4.ABE 5.ABCDE
6.ABC 7.CD 8.ABD 9.ABDE 10.BC
1、《内经》由哪两本书组成:(A )
A、素问、灵枢 B、素问、难经 C、灵枢、难经 D、素问、本草
2、下列属于五脏的是:(C )
A、脑 B、髓 C、肝 D、脉 E、女子胞
3、虚损辨证不包括:( E )
A、气虚 B、血虚 C、阴虚 D、阳虚 E、食积
4、下列不属于八纲的是:( C )
A、热 B、里 C、外 D、阴 E、虚
5、下列表里配属关系有误的是:( B )
A、心与小肠 B、肾与脑 C、脾与胃 D、肝与胆 E
6、下列对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 )
A、主气,司呼吸 B、通调水道 C、开窍为鼻 D、在液为泪 E
7、内脏下垂的病机是:( C )
A、气滞 B、气脱 C、气陷 D、气闭 E、气逆
8、桂枝汤中没有下列那味药:( B )()5
A、桂枝 B、麻黄 C、大枣 D、甘草 E、白芍
9、既恶湿又能化湿的脏腑是:(D )
A、肾 B、肺 C、肝 D、脾 E、心
10、易生风动血的病邪是:( B )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燥邪 E、暑邪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一)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
A.湿为阴邪 B.湿性重浊 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A.痰 B.饮 C.水 D.湿
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
A.肝 B.肺 C.脾 D.肾
19.孙络是指
A.十五别络 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D.十二皮部的络脉
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
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 B.易生风动血
C.易耗气伤津 D.易为阳热症状
21.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
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冲脉
22.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
A.喜伤心 B.怒伤肝 C.思伤脾 D.悲伤肺
23.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
A.暑邪 B.热邪 C.痰饮 D.瘀血
24.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
A.浮脉 B.洪脉 C.弦脉 D.缓脉
25.肺的生理特性是
A.喜润恶燥 B.不耐寒热 C.体阴用阳 D.喜燥恶湿
26.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以下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阳明胃经
27.十二经中具有两条别络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太阴肺经
28.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离决 D.阴阳失调
29.对虚实错杂证运用先攻后补治则的主要根据是
A.先祛邪不会伤正 B.先扶正可致留邪
C.正气虽虚尚可耐攻 D.标症紧急先治其标
30.肾所藏之精是指
A.先天之精 B.后天之精 C.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D.生殖之精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对肺司呼吸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有
A.心的行血功能 B.脾的运化功能
C.肾的纳气功能 D.肝的疏泄功能 E.宗气的行呼吸功能
32.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冲脉 E.心包经
33.六淫中属于阴邪的有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34.根据七情分属五脏的理论,下列情志中属心所主的是
A.喜 B.怒 C.悲 D.惊 E.恐
35.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A.调节精神情志 B.促进消化吸收 C.维持气血运行
D.协助水液代谢 E.调理冲任二脉
36.扶正与祛邪兼用的原则是
A.扶正不留邪 B.先攻后补 C.祛邪不伤正 D.先补后攻 E.攻补兼施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
A.滋水涵木法 B.益火补土法 C.培土制水法
D.金水相生法 E.佐金平木法
38.奇恒之腑包括
A.脑 B.筋 C.脉 D.骨 E.髓
39.“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40.以下属于病理性火的有
A.五气化火 B.五志化火 C.命门之火 D.少火 E.壮火
第二部分(主观题,共60分)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41.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42.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
43.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
44.根据五脏主五华的理论,肾精不足可致发枯、脱落。
45.实证,是指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
46.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
47.中医认识病因,通过分析疾病症状、体征来推求,这种方法称之为辨证(审证)求因
48.七情致病对脏腑的影响,主要是导致脏腑气机紊乱。
49.小肠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泌别清
50.瘀血所致的疼痛,性质一般多为刺痛。
51.肾精化生血,主要是通过骨髓和肝脏的作用实现的。
52.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四、词语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53.肺主行水:是指肺气具有通调水道,推动水液输布和排泄的功能。
54.心肾相交:心位居于上,属阳,主火,主动;肾位居于下,属阴,主水,主静。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心与肾上下、水火、动静、阴阳相济,协调平衡,构成了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关系。
55.气机、气化:气的运动称为气机。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叫气化
56.塞因塞用:属于反治法。是用补益的药物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的病症。
57.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因人制宜”。
58.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五、问答题(共30分)
59.脾与胃在生理上的关系如何?(7分)
①纳运协调:
②升降相因:
③燥湿相济:
60.试述元气、宗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7分)
元气 ①生成:
②分布:
③功能:
宗气 ①生成:
②分布:
③功能:
61.如何认识肾主水的生理功能?(8分)
①肾主水的概念:
②肾主水的生理作用:
肾的气化,分清泌浊,司开合等水液代谢过程
③病理变化:
肾主水功能失常的主要病变(症状)
62.试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8分)
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
③湿性粘滞:
④湿性趋下: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A 5.B 6.C 7.D 8.B 9.D 10.C
11.B 12.C 13.D 14.B 15.D 16.C 17.C 18.A 19.C 20.C
21.D 22.A 23.C 24.C 25.B 26.B27.B 28.C 29.C 30.C
二、多项选择题
31.CE 32.ABD 33.BD 34.AD 35.ABCDE 36.AC 37.ABD
33 38.ACDE39.ABC 40.ABE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将其字母写在题干后)
1.温病学理论源于: B
A.《伤寒论》 B.《温疫论》 C.《神农本草经》 D.《诸病源候论》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B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阴中求阳 D.阳中求阴
3.“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C
A.相生 B.相克 C.制化 D.乘侮
4.精汁是指:D
A.精液 B.髓液 C.肠液 D.胆汁
5.不属于七冲门的是:D
A.户门 B.吸门 C.飞门 D.气门
6.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C
A.后天与先天方面 B.性状与分布方面 C.生化与运行方面 D
7.能加强表里经脉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C
A.经别 B.经筋 C.别络 D.皮部
8.手厥阴经的终点与何经的起点相接:B
A.手少阳经 B.手阳明经 C.手太阳经 D.手太阴经 .功能与结构方面
9.肺气上逆的表现,主要是:D
A.恶心、呕吐 B.呃逆、嗳气 C.吐血、咯血 D.咳嗽气喘
10.《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卧伤:A
A.气 B.血 C.筋 D.肉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2—5个正确答案,将其字母写在题干后)
1.脏与脏之间在血的方面有密切联系的是:BCD
A.心与肾 B.心与脾 C.肝与脾 D.肝与肾 E.心与肝
2.三焦的功能是:CDE
A.通行营气 B.宣散卫气 C.通行元气 D.津液通道 E.决渎行水
3.与精神情志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是:ABC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4.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临床多出现:ACD
A.胸胁胀满 B.头目眩晕 C.两乳胀痛 D.少腹胀满 E.面红目赤
5.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可产生的病理产物有:ABCE
A.痰 B.饮 C.湿 D.气喘 E.水肿
6.分布于胸腹部的经脉是:CDE
A.肾经 B.胆经 C.胃经 D.脾经 E.肝经
7.与水湿痰饮的形成相关的脏腑是:ACDE
A.肺 B.膀胱 C.三焦 D.脾 E.肾
8.气机失调主要包括: ABDE
A.气滞 B.气逆 C.气虚 D.气闭 E.气脱
9.下列哪些属于伤津为主的表现:ABCD
A.口渴引饮 B.形瘦肉脱 C.口鼻干燥 D.目陷螺瘪 E.口干舌燥而不引饮
10.应慎用寒凉之剂的体质是:BC
A.阳盛之体 B.阴盛之体 C.阳虚之体 D.阴虚之体 E.气虚之体
三、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___病_____的异同,而是着眼于__病机______的区别。
2.《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___化_____,物极谓之___变______”。
3.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___抑强____、___扶弱_____。
4.《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_____仓廪____之官,_____五味_____出焉”。
5.《素问·逆调论》说:“肾者__水脏_____,主___津液______”。
6.人动则血运于_____诸经___,人卧则血归于____肝脏_______。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__飧泄_____;浊气在上,则生____瞋胀___”。
8.六腑以____通____为用,腑病以___通_____为补。
9.肝其华在____爪___,其充在___筋_____。
10.《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__煦__之,血主___濡____之”。
11.气为血之___帅____,血为气之____母____。
12.阳脉之海是____督___脉,阴脉之海是___任____脉。
13.《灵枢·本神》说:“心气虚则___悲____,实则___笑不休____”。
14.惊则气___乱___,伤___肾__脏。
15.《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立伤____骨____,久行伤___筋____”。
16.暑邪纯属____外___邪,无___内____暑之说。
17.《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_湿__肿满,皆属于___脾___”。
18.《素问·通评虚实论》说:“____邪气盛____则实,__精气夺_____则虚”。
19.女子胞又称__胞宫_____,即是___子宫_____。
20.急则治其___标____,缓则治其__本____。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反之划“x”。)
1.温病的三焦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创立的。错的
2.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对的
3.属于木的有:冬、风、生、青、酸、肝、胆、悲、汗、哭。错的
4. 冲、任二脉的盛衰,受天癸的调节。对的
5.肾阳虚损,气化无权,既可致便秘,又可致泄泻。对的
6.心气是完成主血脉功能的唯一条件。错的
7.脾统血和肝藏血是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对的
8.血虚和肾精亏损均表现为阴虚证候。错的
9.温燥多见于深秋近冬之季。错的
10.一般认为肾阴即张景岳所说的命门之水。对的
五、名词术语解释 (每小题3分,共24分)
1.反治 2.百骸 3.中精之府 4.四海 5.虚里 6.气脱 7.虚邪 8.经气
六、论述题 (共26分)
1.肺主宣发与肺主肃降之间的关系如何?(10分)
2.试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0分)
3.何谓血液?血液是如何生成的?(6分)
1.A 2.B 3.C 4.D 5.D 6.C 7.C 8.A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BCE 2.CDE 3.ABC 4.ACD 5.ABCE 6.ACDE 7.ABCDE 8.ABDE 9.ACD 10.BC
三、填空题
1.病 病机 2.化 变 3.抑强 扶弱 4.仓廪 五味 5.水脏 津液 6.诸经 肝脏 7.飧泄 瞋胀 8.通 通 9.爪 筋 10.煦 濡 11.帅 母 12.督 任 1
3.悲 笑不休 14.乱 肾 15.骨 筋 16.外 内 17.湿 脾 18.邪气盛 精气夺 19.胞宫 子宫 20.标 本
1.x 2.√ 3.x 4.√ 5.√ 6.x 7.√ 8.x 9.x 10.√
1.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1分)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假象一致,(1分)此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的病证。(1分)
2.骸,骨骼的泛称。(1分)百骸,泛指全身骨骼。(2分)
3.即胆。(1.5分)胆内贮藏胆汁,(0.5分)是由肝的精气分泌而来,(0.5分)又称为精汁,(0.5分)故有中精之府之称。
4.脑为髓海,(0.7分)胃为水谷之海,(0.7分)膻中为气海,(0.8分)冲脉为血海。(0.8分)
5.又名胃之大络,(1分)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1分)临床可据其处的搏动状况测知宗气的盛衰。(1分)
6.由于正不敌邪,(0.7分)或正气持续虚弱,(0.7分)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0.8分)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0.8分)
7.(1)致病邪气的通称。(1分)因邪气乘虚而人,故名。(0.5分)(2)五邪之一(0.5分)(五邪:虚邪、贼邪、实邪、微邪、正邪)。(1分)
8.(1)指经络的功能活动。(1.5分)(2)运行于经脉中之气,(1分)又称脉气。(0.5分)
六、论述题
1.二者对于维护肺的正常生理活动起着重要作用,(1分)它们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2分)正常宣发为正常肃降提供了条件;正常的肃降又为宣发的正常打下了基础。(1分)此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肺气能宣能降,能吸清,能呼浊,保证了呼吸运动的进行。(1.5分)若宣降失常,则清气吸入困难,浊气排出障碍,可致胸闷、咳嗽。(0.5分)(2)肺气宣,使津气布散于皮毛,令皮毛润泽光亮;肺气降,水津下布全身,以滋润濡养机体。(2分)(3)肺气宣发,精微得以布散,浊气得以排出,汗液排泄正常;肺气肃降,清气下纳,水液下行,无水湿痰浊之患,维持着肺的清肃之性。(2分)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三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分)因风善动而不居,具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性,故为阳邪。(0.5分)人体的头面及肌表部位为阳位,也是风邪易侵之处,即易袭阳位。(0.5分)其性开泄是指风邪侵袭人体,易使腠理疏松、开泄,可见汗出、恶风等症状。(0.5分)(2)风性善行而数变。(2分)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故风性善行。如风痹证„„。(0.5分)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骤变幻无常的特点,故风邪数变。如风疹病„„。(0.5分)(3)风为百病之长。(2分)风邪是外感邪气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1分)临床上风邪犯人,为病范围广泛,病种繁多,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0.5分)
3、血液,指运行于脉中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样物质; (1分)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分)
生成:血的生成与脾胃、肾、肺、心有关。(1分)血由来自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营气和津液所组成,(0.5分)则脾胃为生血之源。(0.5分)营气和津液上注于肺脉,经过肺气和心阳的气化而生成血。(1分)肾藏精,精是生成血的原始物质。(0.5分)肝藏血,必赖肾精充养而旺盛,精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转化关系。(0.5分)
一、单选题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是 ( A )
A、以五脏为中心 B、以六腑为中心 C、以五官为中心 D、以五体为中心 E、以经络为中心
2、中药性能中四气、五味是指 ( D )
A、虚、实、寒、冷;酸、甜、苦、辣、咸 B、冷、暖、凉、热;辣、苦、酸、甜、腥
C、寒、暖、冷、凉;酸、甜、苦、辣、涩 D、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 E、冷、暖、温、凉;咸、甘、苦、辣、酸
5、中医护理疾病的基本特点和原则是 ( A )
A、辨证施护 B、辨病施护 C、对症施护 D、因人施护 E、因时施护
6、八纲是指 ( B )
A、风寒、暑热、阴阳、虚实 B、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C、寒热、恶冷、虚实、表里。
D、表里、寒热、恶冷、阴阳 E、虚实、表里、冷热、风寒
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根本依据在于 ( A )
A、辨证论治 B、对症治疗 C、辨病治疗 D、因人而异 E、因病而异
11、正常舌象是 ( C )
A、淡白 B、淡红 C、薄红 D、暗淡 E、浅红
12、下列不属于阳的属性有 ( D )
A、明亮 B、温热 C、外向 D、物质 E、上升
13、阴阳的属性是 ( C )
A、绝对的 B、不变的 C、相对的 D、量变的 E、质变的
15、望舌主要是观察 ( B )
A、舌尖、舌中、舌根 B、舌质、舌体、舌苔 C、舌边、舌体、舌色
D、舌下、舌头、舌体 E、舌根、舌上、舌下
19、为患者实施药熨时,温度不宜超过 ( E )
A、30℃ B、40℃ C、50℃ D、60℃ E、70℃
20、熏洗药温不宜过热,其温度一般为 ( D )
A、10-20℃ B、20-30℃ C、30-40℃ D、50-70℃ E、80-90℃
21、舌苔时指附着于舌面上的一层 ( A )
A、苔垢 B、斑疹 C、颜色 D、瘢痕 E、颗粒
22、在五行的生克关系中,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资助、协同作用时,称为 ( C )
A、五行制化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约 E、五行拮抗
23、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称为 ( B )
A、配伍 B、相畏 C、相使 D、相杀 E、相须
24、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甘则伤? ( D )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35、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 D )
A、以脑为中心的整体观 B、以经络为中心的整体观 ?C、以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
D、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E、以精气神为中心的整体观
52、具有发散作用的药味是 ( D )
A、咸 B、酸 C、苦 D、辛 E、甘
53、饮食的消化吸收主要是 ( E )
A、脾的运化 B、胃的受纳 C、脾的升清 D、胃的通降 E、脾胃的升降
57、与维持正常呼吸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 B )
A、心与肺 B、肺与肾 C、肺与肝 D、肺与脾 E、肝与肾
58、脉形细小如线属( D )脉。
A、浮脉 B、数脉 C、弦脉 D、细脉 E、缓脉
74、辨证施护的最初阶段为 ( A )
A、评估 B、计划 C、诊断 D、实施 E、评价
76、人体最根本的气是 ( A )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
79、施艾条灸的部位先后次序应本着 ( A )
A、先上后下 B、先下后上 C、先左后右 D、先左后右 E、无次序要求
80、 陈皮 、 木香 属 ( B )
A、补气药 B、理气药 C、和解药 D、清热药 E、泻药
83、刮痧前要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其目的是 ( D )
A、搞清刮具的质量 B、搞清刮具的质量 C、搞清刮具的质量
D、搞清刮具的质量 E、判断是否需蘸润滑剂
83、临床出现多汗、多尿、或小便失禁、遗精等症是气的哪种功能异常 ( E )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气化作用 C、气的温煦作用 D、气的外卫作用 E、气的固摄作用
84、具有防御外邪,温养肌肤,调节腠理开合功能的气是 ( B )
A、元气 B、卫气 C、营气 D、宗气 E、中气
85、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因为 ( C )
A、脾主升清 B、脾固摄气血 C、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D、脾主运化水液 E、脾为后天之本
86、气虚可导致血瘀是因为 ( B )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气能载血 E、血为气之母
87、心之华在 ( A )
A、面 B、唇 C、发 D、爪 E、皮
88、肾之华在 ( C )
A、面 B、唇 C、发 D、爪 E、皮
89、肝之窍在 ( C )
A、舌 B、耳 C、目 D、鼻 E、口
90、肺之窍在 ( D )
A、舌 B、耳 C、目 D、鼻 E、口
91、与肺相表里的脏腑是 ( D )
A、胃 B、胆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92、与心相表里的脏腑是 ( C )
A、胃 B、胆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93、主统血的脏腑是 ( C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94、推动血液运行的脏腑是 ( A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95、骨之余为 ( A )
A、齿 B、爪 C、发 D、筋 E、脉
96、筋之余为 ( B )
A、齿 B、爪 C、发 D、筋 E、脉
97、血之余为 ( C )
A、齿 B、爪 C、发 D、筋 E、脉
98、心在志为 ( A )
A、喜 B、怒 C、思 D、悲 E、恐
99、肝在志为 ( B )
A、喜 B、怒 C、思 D、悲 E、恐
100、脑为 ( A )
A、髓之海 B、气之海 C、血之海 D、水谷之海 E、经脉之海
101、胃为 ( D )
A、髓之海 B、气之海 C、血之海 D、水谷之海 E、经脉之海
104、称为“先天之本”的脏腑是 ( E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05、称为“后天之本”的脏腑是 ( C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06、主调节血量的是 ( B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07、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 B )
A、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B、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C、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D、既不似脏,又不似腑 E、以上均不是
108、爪甲的荣枯主要取决于 ( B )
A、津液 B、肝血 C、肾精 D、气血 E、心血
109、人体骨骼的发育主要取决于 ( C )
A、津液 B、肝血 C、肾精 D、气血 E、心血
110、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 A )
A、经脉 B、络脉 C、奇经八脉 D、孙络 E、浮络
111、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 A )
A、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B、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C、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D、既不似脏,又不似腑 E、以上均不是
112、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交接于 ( A )
A、手足末端 B、头部 C、面部 D、腹部 E、胸部
118、“六淫”是指 ( E )
A、六气 B、风、寒、暑、湿、燥、火 C、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
D、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E、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43、我国医学史上,开创临床辨证施护先河的著作是 (?D )
A、《皇帝内经》?B、《肘后备急方》??C、《诸病源候论》?D、《伤寒杂病论》 E、《中医基础》
144、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 C )
A、上炎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145、气滞是指 (E??)
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 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
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 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 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
146、七情致病可直接伤及内脏,最易伤及哪几脏 ( E )
A、心脾肺 B、心肺肝 C、肺脾肾 D、肝脾肾 E、心肝脾
147、导致气机紊乱逆于上的情志致病因素是 ( E )
A、思 B、惊 C、恐 D、喜 E、怒
148、突然受惊可导致 ( E )
A、气缓 B、气上 C、气消 D、气下 E、气乱
149、血瘀是指 (?A?)
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 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
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 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
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
150、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B )
A、易伤阳气,使气机升降失常 B、使气机收敛,故无汗 C、多易伤肺
D、易生风动血 E、易于引起流行
151、风邪致病 ( C )
A、易耗气伤津 B、易损伤阳气 C、易袭阳位 D、易袭阴位 E、易阻滞气机 152、暑邪致病 ( A )
A、易耗气伤津 B、易损伤阳气 C、易袭阳位 D、易袭阴位 E、易阻滞气机 153、寒邪致病 ( B )
A、易耗气伤津 B、易损伤阳气 C、易袭阳位 D、易袭阴位 E、易阻滞气机 154、六淫中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 C )
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155、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 ( A )
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156、易致疮痈的邪气是 ( E )
A、风邪 B、湿邪 C、暑邪 D、燥邪 E、火邪
15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义是 ( D )
A、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B、邪气伤人,正气必然受损 C、正气充足,与邪抗争,扶邪外出
D、正气旺盛,邪气难以入侵 E、以上都不是
158、导致病证虚实的主要机制是 ( D )
A、气血的盛衰变化 B、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调 C、阴精与阳气的偏盛偏衰
D、正气与邪气的消长盛衰 E、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
159、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以哪个脏为根本 ( D )
A、肝 B、脾 C、心 D、肾 E、肺
160、患者出现午后发热,热度不甚高,五心烦热,常提示 (?D?)
A、里热证 B、实热证 C、阴血亏虚 D、阴虚内热 E、气虚两亏
161、正气不足是人体发病的 ( B )
A、必备条件 B、内在根据 C、重要条件 D、条件之一 E、以上都不是
162。经络系统的主体是 (?A )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C、十五络脉D、十二皮部 E、脏腑
164、关于“标”与“本”的含义,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 C )
A、病因与症状,病因为本 B、正气与邪气,邪气为标 C、先病为标,后病为本
D、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 E、正气为本
165、“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 ( B )
A、反治法 B、正治法 C、标本兼治 D、急则治标 E、缓则治本
168、下列各项中属治疗原则的是 ( D )
A、滋阴降火 B、清热泻火 C、疏散风热 D、扶正祛邪 E、益气补血
170、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是 ( C )
A、先扶正,后祛邪 B、先祛邪,后扶正 C、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D、扶正与祛邪并用 E、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寒因寒用适用于 ( A )
A、真热假寒 B、真寒假热 C、寒热错杂 D、表寒里热 E、阳虚里寒 175、冬季用药,慎用寒凉,其理论根据是 ( B )
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祛除邪气 176、老人慎泻,小孩慎补,其理论根据是 ( A )
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祛除邪气 177、阳盛之体,慎用温热,其理论根据是 ( A )
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祛除邪气 178、用通利药物治疗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属于 ( D )
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早治防变
180、正气不足的治则是 ( E )
A、急则治其标 B、缓则治其本 C、逆治 D、从治 E、扶正
183、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宜选用哪种性能的药物 ( B )
A、甘温 B、辛温 C、辛凉 D、苦寒 E、苦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