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症、证、病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
区别: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所反映的重点是贯穿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而证反映的重点是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症状和体征是认识病和证的着眼点,是病和证的基本构成要素。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是以阴阳的对立统一和相互作用阐释宇宙间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的根本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等方面。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即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主神明,指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心的系统联系:心藏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液为汗;心应夏。
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主呼吸之气指肺具有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的生理功能,肺主一身之气,指肺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功能;肺主通调水道,指通过肺气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会聚于肺。
肺的系统联系:肺藏魄;肺在志为优;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在液为涕;肺应秋。
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传输全身的生理功能,主要为运化谷食、运化水饮两方面;脾主统血,指脾气有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
脾的系统联系:脾藏意;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在液为涎;脾应长夏与脾主四时。
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派生功能,调畅精神情志、协调脾升胃降,促进胆汁泌泄、维持血液循行、维持津液输布、调节排精行经;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的系统联系:肝藏魂;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肝应春。
肾的生理功能:肾主藏精,指肾贮存、封藏精气以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的生理功能;肾主水,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而维持正常呼吸的功能。
肾的系统联系:肾藏志;肾在志为恐;肾在体合骨,荣齿,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液为唾;肾应冬。
六腑: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合称。六腑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胆的生理功能: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胃的生理功能: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
大肠的生理功能:主传导糟粕和主津。
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的生理功能:运行津液和通行元气。
三焦的特点:脏腑之中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同的生理功能特点,即藏精气而不泻。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助、相互为用的关系,在病变上也相互影响。
女子胞与心、肝、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先天之精气,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
相关脏腑: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
人体之气的分类:元气指以先天精气为基础,赖后天精气充养,而根源于肾的气。生成与分布,由肾中先天之精化生,根于命门。生理功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推动和调节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宗气指由呼吸清气和水谷精气所化生而聚于胸中之气。生成分布,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精气,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生理功能,行呼吸、行气血、资先天;营气指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行于脉内。生成分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生理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指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行于脉外。生成分布,脾胃运行之水谷精微中的慓悍部分。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节腠理的功能;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都是全身之气的组成部分。
血的物质基础:水谷之精与肾精、髓。
血的相关脏腑:脾胃为血液生化之源,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肝藏血,精血同源,在心气作用下变化成红色血液,肺对血液的生成也有重要作用。
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脏腑功能正常,心主行血、肺朝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津液的生成:来源于饮食水谷,在脾胃运化及有关脏腑的共同参与下生成。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
津液的排泄:主要通过排出尿液和汗液来完成。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十二经脉命名规律:手足、阴阳、脏腑。上为手,下为足;内为阴,外为阳;脏属阴,腑属阳。
十二经脉走向规律:手三阴经起于胸中,循上肢内侧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循上肢外侧走向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循下肢外侧,走向足趾端;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经下肢内侧走向腹部、胸部。
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连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手阴经在胸中交接。
四肢部的分布: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
六淫基本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