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健康状况,疾病本质)。
-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法、诊病、辨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 西汉:创立“诊籍”: 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
内容: 记录患者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内容,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
- 西晋:《脉经》
作者及成书年代: 西晋王叔和
内容: 该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分述三部九候、寸口、二十四脉等脉法,成为脉理与脉法系统化、规范化的基础。
地位: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 《金镜录》
成书年代及时间: 宋元间敖继翁所著
内容: 论伤寒舌诊,以舌验证,分12图
地位: 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舌诊专著,后经元代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
- 《濒湖脉学》:
作者: 李时珍所撰,取诸家脉学之精华
内容: 详述27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言简意赅,便于习诵,为后世所推崇。
- 病,症,证的区别和联系 P10
答: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述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
联系: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所反映的重点是贯穿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而证反映的重点是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症状和体征是认识病和证的着眼点,是病和证的基本构成要素。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贯穿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因此,一种疾病可由不同的证组成,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 基本原理:①司外揣内②见微知著(五轮学说,左右手寸口脉,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变化)③以常衡变④因发知受
- 基本原则:①整体审察②四诊合参③病证结合④动静统一
第一章 望诊
- 定义: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局部及排出物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
- 注意事项:①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②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③以常衡变,动态观察 ④有机结合,综合为断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 望神的重点:两目(最重要),面色,神情,体态
- 神的判断
①得神意义: 说明精气充盛,体健神旺,是健康的表现;若病而有神,则表明脏腑功能不衰,正气未伤,病多轻浅,预后良好。
②假神 临床表现: 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
意义: 说明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阳即将离决,常为临终前的征兆。
③神乱:猝然昏仆:临床表现: 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口出异声,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意义: 多与先天禀赋因素有关;或因肝风夹痰,蒙蔽清窍所致,常见于痫病。
二、望色(泽更为重要)
- 面部脏腑分候——《素问•刺热》——额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颏部候肾。
- 正常人面色特点: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 面色 常色:包含主色和客色两部分。
主色:个人生来所有、一生基本不变的肤色称为主色,属个体肤色特征。
客色: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称为客色。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称为病色。
表现:晦暗枯槁,暴露浮现
分类: 根据病色有无光泽,分为善色与恶色。
善色: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亦称“气至”。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其病易治,预后较好。
恶色:凡五色晦暗枯槁者为恶色,亦称“气不至”。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多见于久病、重病,其病难治,预后不良。
- 五色主病
①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②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
- 戴阳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时而颧赤泛红如妆、游移不定。
③黄色——主脾虚、湿证。
- 黄疸:指面目一身俱黄者。
(阳黄——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多因湿热蕴结;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多因寒湿困阻。)
④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⑤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三、望态
- 坐形
①坐而仰首,多见于哮病、肺胀,或痰饮停肺、肺气壅滞等病证;
②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气虚体弱;
③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不耐久坐,多为气血俱虚、夺气脱血,或肝阳化风;
④但坐不得卧,卧则咳逆,多为肺气壅滞,气逆于上,或心阳不足,水气凌心。
⑤坐卧不宁是烦躁之征,或腹满胀痛之故;
⑥坐时常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直视,为精神衰败。
- 角弓反张:患者颈项强直,脊背后弯,反折如弓。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热极生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等。
-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识不清,不自主地伸手抚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为病重失神之象。
- 猝然跌倒 中风病——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者。
痫病——猝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
第二节 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 囟门:囟门是婴幼儿颅骨接合处尚未完全闭合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囟、后囟之分。(后囟呈三角形,在出生后2~4个月内闭合;前囟位于顶骨与额骨之间,呈菱形,在出生后12~18个月内闭合,是临床观察的主要部位。)
①囟填:即囟门突起,多属实证。多因热邪炽盛,火毒上攻;或颅内水液停聚,或脑髓有病所致。小儿哭泣时囟门可暂时稍微突起,安静后即恢复正常。
②囟陷:即囟门凹陷,多属虚证。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囟门微陷属正常。
③解颅:即囟门迟闭,骨缝不合,也称“囟解”“囟开不合”。此为先天肾精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常兼有“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 腮肿
①痄腮: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及压痛,为痄腮,因外感温毒之邪所致,多见于儿童。
②发颐(托腮痈):若颐颔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伴有寒热者,为发颐,多因阳明热毒上攻所致。(多见于成人)
二、望五官
- 五轮学说: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 目赤:双眼或单眼白睛红赤,俗称“红眼”“火眼”。
①目赤伴见肿痛——多属实热证; ②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上攻;
③两眦赤痛——为心火上炎; ④白睛发红——为肺火; ⑤睑缘赤烂——为脾经湿热。
⑥若白睛红赤灼热,眵多黏结,羞明畏光,有传染性者,多为感受时邪热毒所致,也称“天行赤眼”。
- 眼窝凹陷:若见于吐泻之后,多因吐泻伤津所致。若见于久病重病患者,为脏腑精气衰竭,病属难治。(视不见人,为阴阳竭绝之候)
- 眼球突出
①肺胀: 眼突而喘,多因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
②瘿病: 眼突颈肿,因肝郁化火,痰气壅结所致。
- 耳☞肾、胆乃至全身的病变
- 鼻☞肺、脾、胃
概念:
- 酒齄鼻:表现:鼻及鼻周围皮色暗红或血络扩张,伴丘疹、脓疱或鼻赘,多因肺胃蕴热,血瘀成齄。
- 鼻翼煽动:鼻孔两翼因呼吸急促而煽动的症状,也称鼻煽。多属肺热,或见于哮病,是肺气不宣,呼吸困难的表现;若重病中出现鼻孔扇张,喘而额汗如油,是肺气衰竭之危候。
- 鼻鼽:常流清涕,量多,经久不愈,多因阳气虚弱。
- 鼻渊:常流浊涕,量多不止,其气腥臭,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多因外感风热,或肝胆蕴热上攻于鼻。
- 倒经:妇女经期鼻衄随月经周期而作,多因肝郁化火犯肺,或阴虚肺热。
- 鼻痔(鼻息肉):鼻腔内长有状若葡萄或榴子、光滑柔软、带蒂可活动、无痛感的肉状物,为鼻痔(鼻息肉)若其撑塞鼻孔,则致气息难通。多因湿热邪毒壅结鼻窍。
- 鹅口疮: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片状白屑,状如鹅口,又称“雪口”。多因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所致;或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而为。
- 牙宣: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常有渗血和脓液,多因肾虚或胃阴不足,虚火燔灼,龈肉失养所致,也可见于气血不足者。
- 牙疳: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牙齿脱落,口气腐臭。多为平素胃腑积热,复感风热或疫疠之邪,邪毒上攻牙龈所致。
- 咽喉☞肺、胃、肾
- 乳蛾(喉蛾):咽喉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突起,形如乳头,或如蚕蛾,表面或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咽痛不适。因风热外侵,邪客肺卫;肺胃热盛,壅滞喉核。若喉核肿胀,热痛不甚,经久不消,时作时止,反复不已,多因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气血瘀滞所致。
三、望颈项
瘿瘤:颈前结喉处,单侧或双侧,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者。多因肝郁气结,痰凝血瘀,或水土失调,痰气凝结。
瘰疬:颈侧颌下、耳后皮里膜外,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称为瘰疬。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液,结成痰核,或外感风热时毒,气血壅滞于颈部。
五、望四肢
手指变形
①梭状指:手指关节呈梭状畸形,活动受限。多因风湿久蕴,痰瘀结聚。
②杵状指(鼓槌指):指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常兼气喘唇暗。多因久病心肺气虚,血瘀痰阻。
六、望二阴
子宫脱垂:妇女阴部有物下坠或挺出阴道口外,又称阴挺。多因气虚下陷,带脉失约,冲任虚损,或生育过多;或产后劳伤,损伤胞络及肾气,系胞无力而使胞宫下坠于阴户之外。
七、望皮肤
- 皮肤发黄 病名: 黄疸。
表现: 面目、皮肤、爪甲俱黄。
分类:①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因湿热蕴蒸所致。②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色,因寒湿阻遏所致。
- 肌肤甲错:皮肤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的干枯粗糙,状若鱼鳞。多因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 斑:皮肤出现的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多因:①外感温热邪毒,热毒窜络,内迫营血 ②脾虚血失统摄,阳衰寒凝气血
③外伤等,使血不循经,外溢肌肤。
分类:①阳斑:因外感热病,热入营血,迫血外溢而发。表现为斑点成片,或红或紫,平铺皮下。
②阴斑:因内伤气虚,气不摄血所致。表现为斑点大小不一,色淡红或紫暗,隐隐稀少,发无
定处,但不见于面、背部,出没无常。
- 疹: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常见于麻疹、风疹、瘾疹等病。多因外感风热时邪或过敏,或热入营血所致。
-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具有未脓易消,已脓易溃,疮口易敛的特点。属阳证。多因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热蒸肉腐成脓所致。
第三节 舌诊
- 舌诊原理
- 舌为心之苗窍,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①心主血脉,舌的脉络丰富,心血上荣于舌,故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可反映在舌质的颜色上。
②心主神明,舌体的运动又受心神支配,因而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与神志密切相关。
- 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居口中司味觉
①脾开窍于口。舌苔是由胃气熏蒸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应。
②舌体赖气血充养,所以舌象能反映气血的盛衰,与脾主运化、化生气血的功能直接相关。
- 其他脏腑经络与舌的联系
①肝藏血、主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②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
③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
④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 舌面的脏腑分候☞以五脏划分☞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 望舌的顺序:①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部。②先看舌质,再看舌苔。(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质的颜色、光泽、形状及动态等。察舌苔:重点观察舌苔的有无、色泽、质地及分布状态等。)
-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 望舌质
望舌神 荣舌:为气血充盛的表现,常见于健康人。在病中,虽病也是善候。
枯舌:为气血衰败的征象。病见枯舌,多属危重病证,是为恶候。
望舌色 淡红舌:常见于健康人;外感病见之,多属表证;内伤杂病见之,多病轻。
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亡血夺气。
红舌:主热证。
绛舌:主热盛证。
青紫舌:主气血瘀滞。
望舌形 老、嫩舌:老舌,多主实证。嫩舌,多主虚证。
胖、瘦舌 胖大舌——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多主水湿、痰饮内停。
肿胀舌——舌体肿大满嘴,甚至不能闭口,伸出则难以缩回。多主湿热、热毒上壅。
瘦薄舌——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舌体瘦薄而色淡——气血两虚。
舌体瘦薄红绛,舌干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点、刺舌 刺,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色或黄黑色点刺,称芒刺舌。主脏腑热极,或
血分热盛。舌生点刺是邪热炽盛,充斥舌络所致。一般点刺愈多,邪热愈甚。
舌红而生芒刺——气分热盛。 舌尖生点刺——心火亢盛。
点刺色鲜红——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 舌边有点刺——肝胆火盛。
点刺色绛紫——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 舌中生点刺——胃肠热盛。
裂纹舌: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主阴血亏虚、脾虚湿侵。
齿痕舌: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主脾虚、湿盛证。
望舌态 强硬舌 舌象特征: 舌体板硬强直,失于柔和,屈伸不利,甚者语言謇涩。又称“舌强”
临床意义: 主热入心包、热盛伤津、风痰阻络。常为中风先兆的表现之一。
机理分析:①外感热病,邪入心包,扰乱心神,致舌无主宰。
②热盛伤津,筋脉失养,使舌体失其柔和之性,故见强硬。
③肝风夹痰,风痰阻滞舌体脉络等,亦可使舌体强硬不灵。
舌象分析:①舌强硬而色红绛少津——邪热炽盛。
②舌体强硬、胖大兼厚腻苔——风痰阻络。
③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中风先兆。
- 望舌苔
望态质
- 薄、厚苔
舌苔的薄、厚以“见底”“不见底”作为标准。
薄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又称见底苔。
厚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又称不见底苔。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的深浅
薄苔——疾病初起,病邪在表。
厚苔——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食积。
薄白苔——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
机理分析:薄白苔——正常舌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若在病中,说明病情轻浅。
厚苔——疾病在里,病情较重。
舌苔的厚薄变化,称为舌苔的消长。
舌苔由薄转厚,为舌苔长——邪气渐盛,或表邪入里,为病进。
舌苔由厚转薄,为舌苔消——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
舌苔的厚薄变化,一般是渐变的过程。
薄苔突然增厚——邪气极盛,迅速入里。
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 腻、腐苔
舌象特征: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
腐苔——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
脓腐苔——舌上黏厚一层,有如疮脓。
临床意义:皆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
机理分析:腻苔——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湿浊痰饮停聚舌面。
腐苔——阳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聚积舌面。
脓腐苔——内痈或邪毒内结,是邪盛病重的表现。
舌象分析:
①舌苔厚腻——湿浊、痰饮、食积。
②舌苔白腻不燥,自觉胸闷——脾虚湿困,阻滞气机。
③舌苔白腻而滑——痰浊、寒湿内阻,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④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甜——脾胃湿热,邪聚上泛。
⑤舌苔黄腻而厚——痰热、湿热、暑湿等邪内蕴,腑气不畅。
⑥病中腐苔渐退,续生薄白新苔——正气胜邪,病邪消散之象。
⑦病中腐苔脱落,不能续生新苔——病久胃气衰败,属于无根苔。
- 剥(落)苔
地图舌——舌苔不规则地剥脱,边缘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图,部位时有转移。
以儿童多见,多与阴虚禀赋体质有关。
镜面舌——舌苔全部剥脱,舌面光洁如镜,又称光滑舌。
舌面光洁如镜,甚则毫无血色——营血大虚,阳气虚衰,病重难治。
类剥苔——舌苔剥脱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可见。
舌淡苔剥或类剥苔——血虚或气血两虚。
- 真假苔:判断依据☞有无根
望苔色 白苔:为正常舌苔,亦主表证、寒证、湿证、热证。
黄苔:主热证、里证。
灰黑苔: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热极,寒盛)
见于热性病中,亦可见于寒湿病中,属重证,黑色越深,病情越重。
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在寒湿病中出现——多由白苔转化而成,其舌苔灰黑必湿润多津。
在热性病中出现——多由黄苔转变而成,其舌苔灰黑必干燥无津液。
- 舌下络脉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①气血不足,脉络不充:舌下络脉短而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偏淡。
②血瘀征象:舌下络脉粗胀、分叉,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络;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瘀血结节等改变。
望小儿食指络脉 红紫辨寒热 指纹色鲜红——主外感风寒表证,风寒外袭,邪正相争,气血趋向于表。
指纹紫红——主内热证,热盛血涌,气血壅滞脉络。
指纹色青——主疼痛、惊风,痛则不通,或肝风内动,脉络郁滞,气血运
行不畅。
指纹淡白——主脾虚、疳积,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无以充养脉络。
指纹色紫黑——血络郁闭,多属病危之象,邪气壅盛,郁闭心脉,或心肺
气衰,脉络瘀阻。
- 透关射甲:在小儿食指络脉中,指纹直达指端(命门),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 痰是由肺和气道排出的病理性黏液。
分类:①寒痰:痰白质清稀。因寒邪阻肺,津凝不化,聚而为痰,或脾阳不足,湿聚为痰,上犯于肺所致。
②热痰:痰黄质黏稠,甚则结块。因邪热犯肺,煎津为痰,痰聚于肺所致。
③燥痰:痰少而质黏,难于咯出。因燥邪犯肺,耗伤肺津,或肺阴虚津亏,清肃失职所致。
④湿痰:痰白质滑量多,易于咯出。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为痰,上犯于肺所致。
⑤咯血:痰中带血,色鲜红。常见于肺痨、肺癌等肺脏疾病。多因肺阴亏虚和肝火犯肺,火热灼伤
肺络,或痰热、邪毒壅阻,肺络受损所致。
⑥肺痈:咯吐脓血痰,味腥臭。是热毒蕴肺,肉腐成脓所致。
- 伤食:呕吐不消化、气味酸腐的食物。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食积不化,胃气上逆,推邪外出所致。
第二章 闻诊
- 新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气不宣,清肃失职所致,即所谓“金实不鸣”。
- 久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虚证。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津亏肺损,或肺气不足,发声无力,致声音难出,即所谓“金破不鸣”。
- 哮喘的区别
喘,即气喘。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其发病多与肺肾等脏腑有关,临床有虚实之分。
辨证:①实喘:症状:发作急骤,呼吸深长,声高息粗,唯以呼出为快,形体强壮,脉实有力者,为实喘。
病因病机:多为风寒袭肺或痰热壅肺、痰饮停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或水气凌心射肺所致。
②虚喘:症状:发病缓慢,声低气怯,息短不续,动则喘甚,唯以深吸为快,形体羸弱,脉虚无力
者,为虚喘。
病因病机: 是肺气不足,肺肾亏虚,气失摄纳。
哮指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病因: 多因痰饮内伏,复感外邪而诱发;也可因久居寒湿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等而诱发。
- 鉴别: 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喘以气息急迫、呼吸困难为主;哮以喉间哮鸣声为特征。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出现,所以常并称为哮喘。
- 顿咳:咳呈阵发,,连续不断,咳止时常有鸡鸣样回声,称为顿咳。因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又称“百日咳”。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常见于小儿。
- 太息:太息又称叹息,指患者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多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的表现。
- 病室有烂苹果样气味——多见于重症消渴病
第三章 问诊
- 主诉是患者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部位,性质,程度,时间)
- 现病史是指患者从起病到本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包括起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经过和现在症。
- 恶寒: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
畏寒: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够缓解。
- 恶风、恶寒
区别: 二者名称虽异,但症状特征相同,皆属恶寒,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故许多医家认为,外感病中二者无本质区别。
相关因素: 外感表证的寒热轻重,不仅与感受病邪的性质有关,而且与感受病邪的轻重密切相关。
①一般情况下,病邪轻者,则恶寒发热俱轻;病邪重者,则恶寒发热俱重。同时,外感表证的寒热轻重。
②还常与机体正气与病邪的盛衰相关。一般情况下,正气、邪气俱盛,则恶寒发热俱重;病邪盛而正气衰,则恶寒重而发热轻。
- 四种寒热类型: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 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阳明潮热:日晡(下午3~5时,即申时)发热明显,且热势较高,亦称为日晡潮热。兼见口渴饮冷、
腹胀便秘等症。常见于伤寒之阳明腑实证。
病因病机: 阳明经气旺于申时,因胃肠燥热内结,正邪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势加重。
- 寒热往来:指患者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病理反映:正邪相争,互为进退)
- 自汗:指醒时经常(日间)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常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畏寒肢冷等症状,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因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而汗出,动则耗伤阳气,故活动后汗出尤甚。
- 盗汗:指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常兼见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多见于阴虚证。因阴虚阳亢,虚热内生,入睡则卫阳由表入里,肌表不固,内热加重,蒸津外泄而汗出;醒后卫阳由里出表,内热减轻而肌表得以固秘,故汗出止。若气阴两虚者,常自汗盗汗并见。
- 问疼痛的性质
- 胀痛:指疼痛兼有胀感的症状。表现为部位不固定,因情绪波动而加剧,嗳气、矢气而减轻,是气滞作痛的特点。
- 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之状或刀割样。表现为部位比较固定,夜间尤甚,是瘀血致痛的特点。
- 窜痛:指疼痛部位走窜不定,或攻冲作痛的症状。如胸胁脘腹等处的窜痛,多因气滞所致。
- 固定痛:指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的症状。若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多是瘀血为患;若四肢关节固定作痛,多因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疲所致。
- 游走痛:指疼痛部位游走不定的症状。如四肢关节的游走痛,多见于痹证,因风邪偏胜所致。
- 冷痛:指疼痛有冷感而喜暖的症状。常见于腰脊、脘腹、四肢关节等处。寒邪阻滞经络所致者,为实证;阳气亏虚,脏腑经脉失于温煦所致者,为虚证。
- 灼痛:指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凉的症状。火邪窜络所致者,为实证;阴虚火旺所致者,为虚证。
- 绞痛:指痛势剧烈,如刀绞割的症状。多因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如心脉痹阻所引起的“真心痛”,结石阻滞胆管所引起的上腹痛,寒邪犯胃所引起的胃脘痛等,皆具有绞痛的特点。
- 隐痛:指疼痛不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多因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失养所致。常见于头、胸、脘、腹等部位。
- 重痛:指疼痛兼有沉重感的症状。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由于湿性重浊黏滞,故有沉重而痛的感觉。重痛常见于头部、四肢、腰部以及全身。
- 酸痛:指疼痛兼有酸软感的症状。多因湿邪侵袭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亦可因肾虚骨髓失养引起。
- 掣痛:指抽掣牵引作痛,由一处连及它处的症状。也称引痛、彻痛。多因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所致。
- 空痛:指疼痛兼有空虚感的症状。多因气血亏虚,阴精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常见于头部或小腹部等处。
- 头痛分经论治:
前额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 头两侧痛——少阳经头痛 后脑痛连项背——太阳经头痛
巅顶痛——厥阴经头痛 头痛连齿咽——少阴经头痛
- 心悸:患者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包括惊悸与怔忡,因受惊而发,或心悸易惊者,谓之惊悸;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者,谓之怔忡。
- 渴不多饮:指患者有口干口渴的感觉,但又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是轻度伤津,或津液输布障碍所致。
表现及意义:
①外感疾病中,见口干微渴,恶寒发热,咽痛,脉浮数——为风热表证,因风热之邪外侵,热象不重,津伤较轻,故口干微渴。
②温病见口渴而不多饮,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质红绛——为营分证,因热入营分,灼伤营阴,故见口渴;但邪热蒸腾营阴上潮于口,故不多饮。
③口干不欲饮,兼见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属阴虚证,因阴津亏虚,虚火内扰所致。
④口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纳呆,舌苔黄腻——属湿热证——因湿热为患,热灼津伤,故见口渴;但湿邪内阻,郁蒸于内,故饮水不多。
⑤口渴喜热饮,饮入不多,或水入即吐——属痰饮病,因脾胃阳虚,饮停胃肠,致津液输布障碍,不能上承于口,故见口渴喜热饮;饮后水停胃肠更甚,胃失和降而上逆,故水人即吐。
⑥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舌质青紫、脉涩——为血瘀证,因瘀血内阻,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异常,不能上承于口,故见口干;体内津液本不匮乏,故但欲漱水而不欲咽。
- 消谷善饥:亦称“多食易饥”,指患者食欲亢进,进食量多,易感饥饿的症状,多由胃热炽盛,腐熟太过所致。
- 除中:若危重患者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因胃气败绝所致。
- 五更泻:患者黎明前腹痛作泻,泻后则安,腰膝酸冷,形寒肢冷,称为“五更泻”,属脾肾阳虚。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黎明前为阳气未旺,阴气极盛之时,故此时腹痛作泻。
- 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夹有很多未被消化的食物,多属脾肾阳虚或伤食。
-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常见于痢疾。是湿热内阻,肠道气滞之故。
- 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者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者为“闭”,统称“癃闭”。
辨虚实:实证:多因湿热下注、瘀血内阻、结石阻塞,引致尿路不通、膀胱气化失利。
虚证:乃由年老气虚,或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功能减退所致。
- 膏淋:小便混浊如膏脂,或尿时疼痛,苔黄腻,脉滑数——为膏淋,是湿热下注膀胱所致。
第四章 切诊
- 脉诊的原理:
①心是形成脉象的主要动力
心主血脉,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有节律地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使气血流布全身。同时,亦使脉管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形成“脉搏”。
脉搏与心的关系: 脉动源出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产生脉搏的条件:
A.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B.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C.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D.脉管的功能正常与否,可直接影响脉搏,产生相应的变化。
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管兼具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脉管自身弹性所产生的舒缩功能,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条件。
意义: 当心阴心阳调和时,心脏搏动的节奏和谐有力,脉搏亦从容和缓,均匀有力。反之,可以出现脉搏的过大过小、过强过弱、过速过迟或节律失常等变化。
②气血是形成脉象的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的作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气的作用: 气属阳主动,气为血帅,血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推动,脉的壅遏营气有赖于气的固摄,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亦赖气的调节。
临床意义: 脉象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气血的状况。若气血充足,则脉象和缓有力;气血不足,则脉象细弱或虚软无力;气滞血瘀,可以出现脉象细涩而不畅。
③脏腑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1)肺:肺主气,司呼吸。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肺脏通过“肺朝百脉”参与宗气的生成而调节全身气血的运行,即具有助心行血的功能,所以肺的呼吸运动也是影响脉动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呼吸平缓则脉象徐和;呼吸加快,脉率亦随之急促;呼吸不已则脉动不止,呼吸停息则脉搏亦难以维持。因而前人亦将脉搏称为脉息。
(2)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所以临床上根据脉象“胃气”的盛衰有无,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凶吉。脾主统血,可裹护血液在脉道内运行而不溢出脉外。
(3)肝: 肝藏血,主疏泄,既能调节血量,又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可见,正常脉象的形成,有赖于脏腑整体功能的协同、配合。
- 寸口诊法
- 定义:是指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一种诊察方法。
①寸口分部☞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a.关: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为关,
b.寸: 关前(腕侧)为寸,
c.尺: 关后(肘侧)为尺。
- 区别遍诊法: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由此可见,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
②寸口脉诊病原理
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
a.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所在之处,十二经脉之气汇聚于此,故称为“脉之大会”,“肺朝百脉”,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运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皆可反映于寸口;
b.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肺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在寸口可以诊察胃气的强弱,同时也可了解全身脏腑气血之盛衰。
c.寸口处为桡动脉,该动脉所在桡骨茎突处,其行径相对固定、浅表,诊察方便易行,故为诊脉的理想部位。
③寸口分候脏腑
内容:a.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
b.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
c.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d.也有不分寸、关、尺,但以浮、中、沉分候脏腑的方法,如以左手浮取候心,中取候肝,沉取候
肾;右手浮取候肺,中取候脾,沉取候肾(命门)。
- 诊脉方法
①时间
最佳时间: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间。
原因:在清晨尚未进食及活动时,机体内外环境比较安定,气血经脉受到的外在干扰最少,因此脉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及运行状况,同时也能更确切地反映病理脉象。
注意事项: 但临床上这样的要求一般难以实现,特别是对门诊、急诊的患者,要及时诊察病情,而不能拘泥于“平旦”。但是,诊脉时应保持诊室安静,为尽量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在诊脉前必须要让患者稍作休息,这样诊察到的脉象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病情。
②体位
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保证气血畅通无阻,以反映机体的真实脉象。
③平息
定义: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要求:医者在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自然均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患者脉搏的至数。
平息的主要意义:
a.指以医生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测量患者的脉搏搏动次数。《诊家枢要》中说:“凡诊脉之道,先须调平自己气息……一呼一吸之间,要以脉行四至为率,闰以太息,脉五至,为平脉也,其有太过不及则为病脉。”
b.二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便仔细地辨别脉象,即所谓“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④定三关
方法:通常医生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与无名指进行诊脉。
部位:关: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
寸: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
尺: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小儿: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而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⑤布指
选指: 医者在诊脉时应当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的指目,三指略呈弓形倾斜,指端平齐,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指目定义: 即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比较灵敏的部位,而且推移灵活,便于寻找指感最清晰的部位,并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节指力。
如脉象细小时,手指着力点可偏重于指目前端;脉象粗大时,着力点偏重于指目后端。
注意事项:
a.指尖的感觉虽灵敏,但因有指甲,不宜垂直加压。
b.指腹的肌肉较丰厚,用指腹切脉有时会受医者自身手指动脉搏动的干扰,容易产生错觉。所以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不合适。
c.另外,切脉时布指的疏密要得当,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相适应,患者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⑥指力
定义:指医生布指之后,运用指力的轻重,或结合推寻以诊察、辨识脉象。常用的指力有举、按、寻等。
a.举: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用举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浮取”。
b.按: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用按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沉取”。
c.寻:寻即寻找的意思,医生往往是用手指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推寻;或在寸关尺三部仔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或调节最适当的指力,以寻找脉动最明显的特征,统称“寻法”。如指力适中,不轻不重,按至肌肉而取脉的方法,亦称“寻”,是中取之意。
⑦指法 分类:指法可分为总按和单按。
总按:即三指用大小相等的指力同时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单按:也称单诊,是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特征。
临床运用:一般三指均匀用力,但亦可三指用力不一,总按和单诊配合运用,以求全面捕获脉象信息。
⑧五十动
定义:五十动是指医生对患者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搏跳动的时间。
临床运用:现代临床上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必要时可延至3~5分钟。
意义:
a.有利于仔细辨别脉搏的节律变化,以尽量减少或避免漏诊脉搏节律不齐的促、结、代脉,或者是时快时慢、三五不调等脉象;
b.提醒医者在诊脉时态度要严肃认真,不得随便触按而草率从事。
- 正常脉象: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2~80次/分(成年人),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 古人将正常的脉象的特点概括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 四季气候生理表现:与时令气候相应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四季脉象。
- 脉象
- 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沉脉显现的部位较正常脉深,故可理解为“深脉”。如《脉诀汇辨》云:“沉行筋骨,如石沉水。”其脉象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明显的跳动。这是因为沉脉脉气沉,脉搏显现部位深在所致。
临床意义: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机理分析:《内经》称为“石脉”,在时应冬,在脏应肾。
沉脉的形成有虚实两方面因素:
①邪实内郁,正气尚盛,邪正相争于里,致气滞血阻,阳气被遇,不能鼓搏脉气于外,故脉沉而有力,可见于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病证;
②为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升举鼓动无力,不能统运营血于外。故脉沉而无力,可见于各脏腑的虚证。
生理现象: 肥人脂厚肉丰,脉位深在,故脉多沉;冬季气血收敛沉潜,故脉象亦偏沉;若两手六脉皆沉细而无临床症状,称为六阴脉,均可视为平脉,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 牢脉
脉象特征: 沉而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牢脉的脉象特点是脉位沉,应指范围超过寸、关、尺,脉势实大而弦。牢脉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但搏动有力,势大形长,为沉、弦、大、实、长五种脉象的复合脉。
临床意义: 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积等病证。
机理分析: 牢脉多由病气坚实,阴寒内积,使阳气沉潜于下,固结不移所成。牢脉主实,有气血之分。癥积肿块,为实在血分;瘕聚疝气,是实在气分。若失血、阴虚等患者反见牢脉,当属危重征象。
- 数脉
脉象特征: 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
数脉脉象特点是脉率较正常为快,脉搏每分钟90~120次。《濒湖脉学》说:“一息六至,脉流薄疾。”故数脉为速率太过的脉象。
临床意义: 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机理分析: 数脉是热证的主脉。《难经》谓:“数则为热。”
①实热内盛,或外感病邪热亢盛,正气不衰,邪正相争,气血受邪热鼓动而运行加速,则见数而有力,往往热越高脉搏越快。
②病久阴虚,虚热内生也可使气血运行加快,且因阴虚不能充盈脉道而致脉体细小,故阴虚者可见脉细数无力。
③数脉还可以见于气血不足的虚证,尤其是心气血虚证。
a.心主血脉,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若人体气血亏虚,为满足身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需要,心气勉其力而行之,则表现为心动变快而脉动加速、脉率增快,但必数而无力。
b.若为阳虚阴盛,逼阳上浮,或为精血亏甚,无以敛阳,而致阳气外越,亦可见数而无力之脉。正如《景岳全书》所说:“凡患虚损者,脉无不数,数脉之病,唯损最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岂数皆热乎。若以虚数作热数,则万无不败者矣。”总之,数脉主病较广,表里、寒热、虚实皆可见之,不可概作热论。
- 洪脉
脉象特征: 脉体宽大而浮,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主要表现: 在脉搏显现的部位、形态和气势三个方面。
①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②脉来状如波峰高大陡峻的波涛,汹涌盛满,充实有力,即所谓“来盛”,呈现出浮、大、强的特点;脉去如落下之波涛,较来时势缓力弱,即所谓“去衰”,其脉势亦较正常脉为甚。
临床意义: 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亦主邪盛正衰。
机理分析: 洪脉,在时应夏,在脏应心。
①洪脉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阶段,如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气分证。此时由于阳气有余,内热鸱张,且正气不衰而奋起抗邪,邪正剧烈交争,致使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大而充实有力。
②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出现洪脉,必浮取盛大,而沉取无力无根,或见躁疾,此为阴精耗竭,孤阳将欲外越之兆,多属危候。
生理现象: 夏令阳气亢盛,肤表开泄,气血向外,故脉象稍现洪大,为夏令之平脉。
- 濡脉
脉象特征: 浮细无力而软。
濡脉的脉象特点是位浮、形细、势软。其脉管搏动的部位在浅表,形细势软而无力,如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不显,故又称软脉。《脉诀刊误》云:“濡者阴也……极软而浮细,轻手乃得,不任寻按。”
临床意义: 多见于虚证或湿证。
机理分析: 多见于崩中漏下、失精、泄泻、自汗喘息等病证所致的精血、阳气亏虚之证。
①脉道因气虚而不敛,无力推运血行,形成松弛软弱之势;
②精血虚而不荣于脉,脉道不充,则脉形细小应指乏力。
③如湿困脾胃,郁遏阳气,阻压脉道,也可以出现濡脉。故《脉如》云:“濡为中湿。”
- 滑脉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滑脉的脉象特点是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珠,其搏动极其流利,往来之间有一种由尺部向寸部回旋滚动的感觉,可以理解为流利脉。《诊家正眼》云:“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临床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机理分析:
①《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滑者,阴气有余也。”痰湿留聚,食积饮停,皆为阴邪内盛,实邪壅盛于内,气实血涌,故脉见圆滑流利而无滞碍。
②火热之邪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则脉来亦滑,但必兼数。正如《脉简补义》所说:“夫滑者,阳气之盛也,其为病本多主热而有余。”
生理现象:
①若其人平素健康,脉来滑利而和缓,这是荣卫充实之兆,属平脉,多见于青壮年人。
②育龄妇人经停而见脉滑,应考虑为妊娠,若过于滑大则为有病。
- 涩脉
脉象特征: 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
涩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较细,其搏动往来迟滞艰涩,极不流利,脉律与脉力不匀,呈三五不调之状。滑伯仁喻为“如轻刀刮竹”。可理解为不流利脉。
临床意义: 多见于气滞、血瘀、痰食内停和精伤、血少。
机理分析:
①气滞、血瘀、痰浊、宿食等邪气内停,阻滞脉道,气机不畅,血行壅滞,以致脉气往来艰涩,此系实邪内盛,正气未衰,故脉涩而有力;
②精血亏少,津液耗伤,不能充养脉道,久而脉失濡润,气血运行不畅,以致脉气往来艰涩而无力。
辨虚实: 脉涩而有力者,为实证;脉涩而无力者,为虚证。
- 弦脉
脉象特征: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弦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端直而形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故形容为“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其弦硬程度随病情轻重而不同,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至如循刀刃。
临床意义: 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胃气衰败。
机理分析: 弦脉在脏应肝,是脉气紧张的表现。
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柔和为贵。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郁不利致经脉拘束则见弦脉。
②气机阻滞,阴阳不和,亦可致脉弦。
③若疟邪侵入,伏于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亦可见弦脉,如《金匮要略》谓“疟脉自弦”。
④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木乘脾土;
⑤或肝病及肾,阴虚阳亢,也可见弦脉,但应为弦缓或弦细。
⑥如脉弦劲如循刀刃,为生气已败,病多难治。如《脉诀刊误》说:“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是以脉中胃气的多少来衡量病情轻重的经验,临床有一定意义。
生理现象:
①春季平人脉象多稍弦,是由于初春阳气主浮而天气犹寒,脉道稍带敛束,故脉如琴弦之端直而挺然,此为春季平脉。
②老年人脉象多弦硬而失柔和,为精血衰减,脉道失其濡养而弹性降低的征象,属于生理性退化表现。
- 紧脉
脉象特征: 脉来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紧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诊家正眼》云:“紧脉有力,左右弹人,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临床意义: 多见于实寒证、疼痛、食积等。
机理分析: 寒邪侵袭机体,正气未衰,正邪相争剧烈,脉管收缩紧束而拘急,则脉来绷急而搏指,状如切绳,故主实寒证。寒邪在表,脉见浮紧;寒邪在里,脉见沉紧。故《景岳全书》云:“紧为阴多阳少,乃阴邪激搏之候。”诸痛、宿食出现紧脉,亦为寒邪积滞与正气相搏,脉失柔和所致。
- 复合脉:弱脉是由沉、细、软三种因素合成;
濡脉是由浮、细、软三种因素合成;
动脉由滑、数、短三者合成;
牢脉由沉、实、大、弦、长五种合成。
第五章 八纲基本证
- 表证
含义:指六淫、疫病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气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证候分析:恶寒发热: 外邪袭表,正邪相争,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温煦功能。
头身疼痛: 外邪束表,经气郁滞不畅,不通则痛;
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 肺主皮毛,鼻为肺窍,皮毛受邪,内应于肺,鼻咽不利;
咳嗽、气喘: 肺气失宣;
舌淡红、苔薄: 病邪在表,尚未入里,舌象没有明显变化;
脉浮: 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
共同特征:因外邪有六淫、疫疠的不同,所以表证的临床表现可有差别,但一般以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脉浮,脏腑症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
特点:表证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因而不能简单地将表证理解为就是皮肤等浅表部位的病变,也不能机械地以为皮毛的病变就一定是表证。
-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证与热证,是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反映,寒证的临床表现以“冷、白、稀、润、静”等为特点,热证的临床表现以“热、红(黄)、稠、干、动”等为特点。
- 虚证
含义:指以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以“不足、松弛、衰退”为主要症状特征的证。其基本病理为正气亏虚、邪气不著。
证候表现: 由于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等受损程度的不同及所影响脏腑器官的差异,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因此难以概括几个症状作为虚证的典型证候。
病因: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如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使阴液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 阳: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阴: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 寒热转化
含义:指寒证或热证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形成相反的证。寒证化热提示阳气旺盛,热证转寒提示阳气衰惫。
转化关键: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比所决定的,其关键在于机体阳气的盛衰。
表现类型:
- 寒证化热
含义: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随之消失。
病因病机:
①寒证化热常见于外感寒邪未及时发散,而机体阳气偏盛,阳热内郁到一定程度,则寒邪化热,形成热证;
②或是寒湿之邪郁遏,而机体阳气不衰,由寒而化热,形成热证;
③或因使用温燥之品太过,亦可使寒证转化为热证。
举例:
①寒湿痹证,初为关节冷痛、重着、麻木,病程日久,或过服温燥药物,而变成患处红肿灼痛等;
②哮病因寒引发,痰白稀薄,久之见痰黄而稠,舌红苔黄;
③痰湿凝聚的阴疽冷疮,其形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以后转为红肿热痛而成脓等。上述均属寒证转化为热证。
- 热证转寒
含义: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而热证随之消失。
病因病机:
①热证转寒常见于邪热毒气严重的情况下。
②或因失治、误治,以致邪气过盛,耗伤正气,正不胜邪,机能衰败,阳气耗散,故而转为虚寒证,甚至出现亡阳。
举例:疫毒病初期,表现高热烦渴、舌红脉数、污利不止等,由于治疗不及时,骤然出现冷汗淋离、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症,属于热证转化为寒证。
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比所决定的,其关键又在机体阳气的盛衰。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强,阳气较为旺盛,邪气才会从阳化热,提示人体正气尚能抗御邪气;热证转化为寒证,是邪气虽衰而正气不支,阳气耗伤并处于衰败状态,提示正不胜邪,病情加重。
第六章 病性辩证
- 阳虚证
定义:指人体阳气亏损,其温养、推动、气化等功能减退,以畏寒肢冷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
证候表现: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稀薄,面色㿠白,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表现。
证候分析:
病因:多因久病伤阳,或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居寒凉之处,或过服苦寒清凉之品,耗伤阳气;或年老命火渐衰等而成。
- 由于阳气亏虚,机体失温,故见畏寒肢冷;
- 气化无权,则见尿清长或尿少浮肿,便溏,舌淡胖;
- 水湿不化,津不上承,则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 失于固摄,则见自汗;
- 水液内停,则见面色㿠白,舌苔白滑;
- 推动乏力,则脉沉迟无力。
阳虚可见于不同脏腑的病变,临床常见者有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胃阳虚证、胞宫虚寒证等。
阳虚证多与气虚共存,故常合称阳气亏虚证;
阳虚证者又易感寒邪;阳虚证可发展为亡阳证,或累及阴液而为阴阳两虚证;
阳虚证也可导致气滞、血瘀、水泛、痰饮等病理变化。
辨证要点:(病体虚弱,舌淡)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㿠白与气虚症状共见。
- 亡阳证
定义:指人体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以冷汗、肢厥、面白、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
证候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肌肤不温,神情淡漠,呼吸气弱,舌质淡润,脉微欲绝等。
证候分析:
病因:可因阳虚进一步发展,或因阴寒之邪过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亡血、失精等致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外伤、剧毒、痰瘀阻窍而使阳气暴脱。
由于阳气极度衰微,失却温煦、固摄、推动之能,故见冷汗,肢厥,面色苍白,神情淡漠,气弱,脉微等垂危病状。
临床所见之亡阳证,多为心肾阳脱证。由于人体阴阳互根,故阳气衰微亦可致阴液消亡。
辨证要点: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为主要表现。
- 亡阴证
定义:指人体阴液严重耗损而欲竭,以汗出如油、身热烦渴、面赤唇焦、脉数疾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
证候表现:汗热而黏,如珠如油,身热肢温,虚烦躁扰,呼吸气急,口渴饮冷,小便极少,皮肤皱瘪,目眶凹陷,面赤颧红,唇舌干焦,脉细数疾,按之无力。
证候分析:
病因:可因病久致阴液亏虚发展而成,或因高热大汗、吐泻过度、失血过多、严重烧伤等致阴液暴失而成。
- 由于阴液亏虚欲绝,阴竭阳浮,迫津外泄,故见汗出如油,身热肢温;
- 阴亏而致体液损失过多,故见口渴,皮肤皱瘪,目眶凹陷,小便极少;
- 阴竭阳气浮亢,上扰心神,则虚烦躁扰;阳气浮亢于上,则面赤颧红;
- 阴虚液竭,则唇舌干焦;
- 脉细数疾为阴伤重证之候。
相关脏腑: 亡阴所涉及的脏腑,多与心、肝、肾有关。
辨证要点: 汗出如油、身热口渴、唇焦面赤、脉数疾为主要表现。
- 血瘀证
定义: 指瘀血内阻,以疼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有疼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等表现。
疼痛特点:为痛如针刺、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
肿块特点: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触之坚硬,推之不移。
出血特点:是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瘀血色脉征:主要有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肌肤甲错,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或皮下紫斑,或腹露青筋,舌质紫暗、紫斑、紫点,或舌下络脉曲张,脉涩或结、代等。
证候分析:
病机: 凡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停留于某处;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以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失却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
病因: 或外伤、跌仆及其他原因造成的体内出血、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或消散,蓄积而成;或因气滞血行不畅,以致血脉瘀滞;或因寒血脉凝滞;或因热血液浓缩壅聚;或是湿浊、痰浊、砂石等实邪阻塞脉络,血运受阻;或气虚、阳虚推动无力,血行缓慢;或血脉空虚,血行迟缓等,终致本证的发生。
证候:
- 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有刺痛、固定、拒按等特点;
- 夜间阳气内藏,阴气用事,血行较缓,瘀阻更甚,故夜间痛甚;
- 血液瘀积不散,凝结成块,滞留于体表则色呈青紫;滞留腹内,则触之坚硬,推之不移;
- 瘀血阻塞脉络,阻碍血液运行,终致血涌络破,血不得循经而外溢,排出体外者,则见出血;停聚体内者,凝结为瘀,又堵塞脉络,成为再次出血的原因,故由瘀血引发的出血,其特点是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 血行障碍,气血不能濡养肌肤,则见皮肤干涩、肌肤甲错;
- 血行瘀滞,则血色变紫、变黑,故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
- 脉络瘀阻,则见舌下络脉曲张、皮肤显现丝状红缕、皮下紫斑、腹露青筋。
- 舌质紫暗、或见紫斑、紫点,脉涩或结、代均为瘀血之征。
证型: 根据瘀血阻滞部位的不同,临床常见的血瘀证有心脉痹阻证、瘀阻脑络证、胃肠血瘀证、肝经血瘀证、瘀阻胞宫(精室)证、瘀滞胸膈证、下焦瘀血证、瘀滞肌肤证、瘀滞脉络证、瘀滞筋骨证等。
兼证: 血瘀与气滞可互为因果,或相兼为病,形成气滞血瘀证或血瘀气滞证,简称瘀滞证。血瘀可与痰、热等相合为病,而成痰瘀互结证、瘀热互结证。
病理变化: 瘀血内阻还可导致血虚、水停等病理改变。
辨证要点: 疼痛、肿块、出血与肤色、舌色青紫为主要表现。
第七章 病位辨证
- 心气虚证
定义: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怔忡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精神疲倦,或有自汗,动则诸症加剧,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证候分析:
病因: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劳倦过度,或先天不足,或年高气衰等原因而成。
证候:①心气虚,鼓动乏力,心动失常,故见心悸怔忡;
②宗气衰少,功能减退,故气短胸闷,精神疲倦;
③气虚卫外不固,故自汗;
④动则气耗,故活动劳累后诸症加剧;
⑤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足,血脉不荣,故面色淡白、舌淡、脉虚。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与气虚症状共见。
- 心阳虚证
定义: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或心胸疼痛,畏寒肢冷,自汗,神疲乏力,面色㿠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
病因:多因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因其他脏腑病证损伤心阳而成。
证候:①心阳虚衰,推动、温运无力,心动失常,轻则心悸,重则怔忡;
②心阳虚衰,宗气衰少,胸阳不展,故见胸闷气短;
③心脉失其温通而痹阻不畅,故见心胸疼痛;
④阳虚温煦失职,故见畏寒肢冷;
⑤阳虚卫外不固,故见自汗;
⑥温运乏力,面部血脉失充,血行不畅,故见面色㿠白或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脉弱或结或代;
⑦阳虚水湿不化,故舌淡胖嫩,苔白滑。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与阳虚症状共见。
- 心阳虚脱证
定义: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在心阳虚症状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
病因:多为心阳虚证进一步发展形成;亦可因寒邪暴伤心阳,或痰瘀阻塞心脉引起;还可因失血亡津,气无所依,心阳随之外脱而成。
证候:①心阳衰亡,不能外固,故冷汗淋漓;不能温煦四肢,故见四肢厥冷;
②宗气外泄,不司呼吸,故见呼吸微弱;
③阳气外脱,脉道失充,故面色苍白无华;
④阳衰血脉失于温通,则见心痛剧烈,唇舌青紫;
⑤心神涣散,则见神志模糊,甚则昏迷;
⑥心阳衰竭,故脉微欲绝。
辨证要点:心悸胸痛、神志模糊或昏迷与亡阳症状共见。
鉴别: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和心阳虚脱证
联系: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和心阳虚脱证有密切联系,可以出现在疾病过程中的轻重不同阶段。
区别:
①心气虚证:以心悸怔忡为主症,同时出现心脏及全身机能活动衰弱的症状,如气短胸闷、神疲自汗等,且动则诸症加剧;
②心阳虚证: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以畏寒肢冷为特征,且心悸加重,或出现心胸疼痛、面唇青紫等表现;
③心阳虚脱证:是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出现亡阳症状,以冷汗肢厥,或心胸剧痛,神志模糊甚或昏迷为特征。
- 肺阴虚证
定义:指肺阴亏虚,虚热内生,肺失滋润,清肃失司,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甚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形体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
病因:多因内伤杂病,久咳耗阴伤肺;或痨虫蚀肺,消烁肺阴而成。亦可由外感热病后期肺阴损伤所致。
证候:①肺阴不足,肺失滋润,清肃失司,气逆于上,故见干咳;
②虚热内生,炼津为痰,则见痰少而黏;
③阴虚火旺,火灼肺系,咽喉失濡,则声音嘶哑;
④火热灼伤肺络,则痰中带血;
⑤肺阴亏虚,机体失活,故见口干咽燥,形体消瘦;
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则为阴虚内热之典型见症;
⑦舌红少津,脉细数,亦属阴虚内热之征。
辨证要点: 干咳无痰、痰少而黏与阴虚症状共见。
- 燥邪犯肺证
定义:指燥邪侵犯,肺卫失宣,肺失清润,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及口鼻干燥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咯出,甚则胸痛,痰中带血,或咯血,口、唇、舌、鼻、咽干燥,或见鼻衄,发热恶风寒,少汗或无汗,苔薄干,脉浮数或浮紧。
证候分析:
病因:多因在秋季或身处干燥环境,外感燥邪,侵犯肺卫所致。
证候:①燥邪袭肺,肺气失宣,故咳嗽;
②肺气失宣,津液不布,燥性干涩伤津,故见少痰或无痰;
③燥邪伤津,津伤不润,故见唇、舌、鼻、咽干燥,少汗或无汗;
④邪犯卫表,卫气被遏,故见发热恶风寒。
分类: 燥证有温燥、凉燥之分。
温燥: 有夏热之余气,故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
凉燥: 有近冬之寒气,故恶风寒微发热,脉浮紧。
辨证要点: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与燥淫证症状共见。
- 鉴别: 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
相同点: 二者均以干咳、痰少难咯为主症,均可兼见口、舌、咽干燥等津液亏少的表现。
区别:燥邪犯肺证: 属外感新病,病程短,多发于秋季,或干燥环境,以燥邪伤津,不能滋润组织器官的症状明显,虚热之象不明显,尚可兼见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症状;
肺阴虚证: 属内伤久病,病程长,无明显季节性,兼症以虚热内扰的表现为主,无表证症状。
- 痰热壅肺证
定义:指痰热交结,壅滞于肺,肺失清肃,以咳喘、痰黄稠及痰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咳嗽,气喘息粗,胸闷,或喉中痰鸣,咯痰黄稠量多,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
病因: 多因外邪犯肺,郁而化热,热伤肺津,炼液成痰;或素有宿痰,内蕴日久化热,痰与热结,壅阻于肺所致。
证候:①痰热壅肺,肺失清肃,气逆于上,故见咳嗽,气喘息粗;
②肺热蕴郁,胸中气机不利,故见胸闷胸痛;
③痰热交结,随气而逆,故见痰黄稠量多,或喉中痰鸣;
④若痰热壅滞肺络,火炽血败,肉腐成脓,则见咳吐脓血腥臭痰;
⑤里热蒸腾,阳盛则热,故见壮热;
⑥内热伤津,故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乃痰热内蕴之象。
辨证要点:咳嗽、气喘息粗与痰热症状共见。
- 风水搏肺证
定义:指由于风邪袭肺,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水湿泛溢肌肤,以突起头面浮肿及表证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浮肿始自眼睑头面,继及全身、上半身肿甚,来势迅速,皮薄光亮,小便短少,或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
病因:多由外感风邪,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而成。
证候:①风属阳邪,风邪为患,上先受之;
②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
③风邪犯肺,肺宣发肃降失职,水道失其通调,风水相搏,水气泛溢,故浮肿起于眼睑、头面;
④因其外邪新感,故发病较快,水肿迅速,皮肤发亮;
⑤宣降失司,水液难以下输膀胱,则见小便短少;
⑥若风夹寒侵,则伴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⑦若风与热合,则又常伴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等症。
辨证要点: 骤起面睑浮肿与表证症状共见。
- 脾气虚证
定义: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纳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不欲食或纳少,腹胀,食后胀甚,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怠,或浮肿,或消瘦,或肥胖,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证候分析:
病因: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或禀赋不足、素体脾虚,或年老体衰,或久病耗伤,调养失慎等所致。
证候:①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谷不化,故不欲食或纳少,腹胀,便溏;
②食后脾气益困,故腹胀愈甚;
③气虚推动乏力,则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④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肉、颜面、舌失于充养,故肢体倦怠、消瘦,面色萎黄,舌
淡
⑤脾虚失于运化水液,水湿不运,充斥形体,泛溢肌肤,则可见肢体浮肿或形体肥胖;
⑥脉缓或弱为脾气虚弱之征。
辨证要点: 纳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
- 脾虚气陷证
定义:指脾气虚弱,升举无力而反下陷,以眩晕、泄泻、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又名中气下陷证。
证候表现:眩晕,久泄,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小便浑浊如米泔,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甚或内脏下垂,或脱肛、子宫下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白无华,纳少,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证候分析:
病因: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久泄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损伤脾气,清阳下陷所致。
证候:①脾气虚,不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上输头目,头目失养,则见眩晕;
②水谷精微不能上升而下陷及脾虚水湿不化,乃致清浊混杂,下注于肠道,则泄泻;
③精微不得输布前走膀胱,则小便浑浊如米泔;
④脾主升举,脾气亏虚,升举无力,气坠于下,故脘腹重坠作胀,餐后脾气被困,故食后益甚;
⑤中气下陷,内脏失于举托,则便意频数,肛门重坠,甚或脱肛,或见胃、肾、子宫等脏器下垂;
⑥脾气虚弱,健运失职,则纳少;
⑦脾气虚,气血生化乏源,气虚推动乏力,血虚充养不足,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白无华,舌
淡,脉缓或弱。
辨证要点:眩晕、泄泻、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气虚症状共见。
- 脾阳虚证
定义: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纳少、腹胀、腹痛、便溏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纳少,腹胀,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畏寒肢冷,或肢体浮肿,或白带清稀量多,或小便短少,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
病因:多因脾气虚加重而形成,或因过食生冷、过用苦寒、外寒直中,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证候:①脾阳亏虚,虚寒内生,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故腹痛绵绵,喜温喜按;
②脾阳虚衰,运化失权,则纳少腹胀,大便清稀,甚至完谷不化;
③脾阳亏虚,温煦失职,则见形寒肢冷;
④脾阳不足,水液不化,泛溢肌肤,则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⑤水湿下注,带脉不固,则带下清稀色白量多;
⑥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脾阳虚衰,阴寒内生,水湿内停所致。
辨证要点:腹胀、腹痛、大便清稀与阳虚症状共见。
- 鉴别:脾阳虚证与脾气虚证
相同点:二证皆以纳少、腹胀、便溏为主症,皆可见全身机能活动减退的症状表现。
区别:脾阳虚证:多因脾气虚病久失治发展而形成,故尚可见畏寒肢冷、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及脉沉迟无力等虚寒表现和白带清稀量多、舌胖或有齿痕、苔白滑等水湿内盛的症状。
- 脾不统血证
定义:指脾气虚弱,统血失常,血溢脉外,以各种出血及脾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又名气不摄血证。
证候表现:各种出血,如呕血、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病因:多由久病伤气,或忧思日久、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统血失职、血溢脉外所致。
病机: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则血溢脉外,而见各种慢性出血;
证候:①血液溢出胃肠,则见呕血或便血;
②溢出膀胱,则见尿血;
③溢出肌肤,则见肌衄;
④溢出于鼻、齿龈,则为鼻衄、齿衄;
⑤脾虚冲任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或崩漏。
⑥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故食少便溏;
⑦气虚推动乏力,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⑧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不足,加之反复出血,营血愈亏,面、舌、脉失于充养,故面色萎黄,舌淡
苔白,脉细弱。
辨证要点:各种出血与脾气虚症状共见。
- 胃阴虚证
定义:指胃阴亏虚,胃失濡润、和降,以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胃脘隐隐灼痛,嘈杂不舒,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病因:多因热病后期,或气郁化火,或吐泻太过,或过食辛温香燥,耗伤胃阴所致。
证候:①胃阴不足,虚热内生,胃失濡润,气失和降,则胃脘隐隐灼痛,嘈杂不舒;
②胃中虚热扰动,则饥,然胃虚失于和降,故不欲食;
③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
④胃阴亏虚,阴津不能上滋,则口燥咽干;
⑤不能下润,则大便干结;
⑥阴津亏虚,尿液化源不足,故小便短少;
⑦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辨证要点: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与阴虚症状共见。
- 肝风内动证
定义:指以眩晕、抽搐、震颤、麻木等“动摇不定”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临床常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证。
1.热极生风证
定义:指邪热亢盛,燔灼筋脉,引动肝风,以高热、神昏、抽搐与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高热神昏,躁动谵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证候分析:
病因:多因外感温热,邪热亢盛,燔灼筋脉,热闭心神,以致肝风内动。
证候:①阳热炽盛,蒸腾内外,故高热不退;
②热扰神明,心神不安,故躁动不安;
③热入心包,热闭神志,则神昏谵语;
④邪热内炽,燔灼肝经,筋脉挛急,故现抽搐项强,角弓反张等风动症状;
⑤舌质红绛,脉弦数乃为肝经热盛之象。
辨证要点:高热、神昏、抽搐与实热症状共见。
2.肝阳化风证
定义:指阴虚阳亢,肝阳升发无制,引动肝风,以眩晕、肢麻、震颤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眩晕欲仆,头摇而痛,言语謇涩,手足震颤,肢体麻木,步履不正,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喉中痰鸣。舌红苔腻,脉弦。
证候分析:
病因:多因素体肝肾阴液不足,或久病阴亏,或肝火内伤营阴等,导致阴亏不能制阳,肝阳亢逆化风,导致肝风内动。
证候:①肝阳亢逆,气血上冲,故头晕头痛;
②阳无制化风,筋脉挛急,故见手足震颤,肢体麻木;
③阳亢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故步履不正,飘浮欲仆;
④风阳挟痰,蒙蔽清窍,则可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
⑤风痰阻络,则见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甚则舌强不语;
⑥阴虚阳亢,风痰内盛,故舌红苔腻,脉弦。
辨证要点:眩晕、肢麻、震颤或突然昏倒、半身不遂等为主要表现。
3.阴虚动风证
定义:指肝阴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以手足震颤或蠕动及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手足震颤或蠕动,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
病因: 多因肝阴虚证进一步发展,或外感热病后耗伤阴液,或久病伤阴,以致阴液亏虚,筋脉失养,导致虚风内动。
证候:①阴液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拘挛,故见手足颤动或蠕动;
②阴液不足,头目失养,故眩晕耳鸣,目干涩,视物模糊;
③阴虚则生内热,故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④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皆属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之征。
辨证要点:手足震颤或蠕动与阴虚症状共见。
4.血虚生风证
定义:指血液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以手足颤动、肢体麻木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手足震颤,头晕眼花,夜盲,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肌肉动,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唇淡白,舌淡苔白,脉细或弱。
证候分析:
病因:多由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筋脉挛急,导致虚风内动。
证候:①血虚不能养筋,筋脉挛急,故见手足震颤,肌肉瞤动;
②肝血亏少,头目失养,故见头晕眼花,夜盲;
③肝血不足,则神魂不安,故失眠多梦;
④肝血亏少,筋脉、爪甲、面唇失养,故肢体麻木,爪甲不荣,面唇淡白;
⑤舌淡白,脉细为血虚之象。
辨证要点:手足颤动、肢体麻木与血虚症状共见。
鉴别: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
- 热极生风证: 以高热神昏,手足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及实热表现为辨证要点。
- 肝阳化风证:有轻重之分,轻者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语言謇涩,步履不正;甚者突然昏倒,口眼斜,半身不遂,喉中痰鸣为辨证要点。
- 阴虚动风证:是以手足蠕动与阴虚共见为辨证要点。
- 血虚生风证:是以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肢体麻木与血虚共见为辨证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