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复习题
1.《阴阳应象大论》原文是如何论述人体内部清阳与浊阴的分布的。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2.结合《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试简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功效。
原文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厚——阴中之阴(纯阴) ——泄-大黄、芒硝
味 (阴) 出下窍
薄——阴中之阳 ——通-泽泻、茯苓
厚——阳中之阳(纯阳)——发热-附子、干姜
气 (阳) 出上窍
薄——阳中之阴 ——发泄-麻黄、桂枝
3.简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含义
指失血的患者不要再发其汗,多汗的患者不要再伤其血。理论依据是营卫血汗同源异名,汗味津液所化,津液又是血的组成部分,而营卫津血都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故称血汗同源。所以失血的患者必汗出无源,多汗的患者必津液亏损而血少,治疗血虚者就不能再夺其汗,治疗多汗的患者就不能在伤其血。
4.默写病机19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5.简述阴阳交的概念、病机及伴随的三死之症。
病机: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邪盛而正衰。 症状:汗出则复热,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预后:较差。不良。
6.根据《营卫生会》的内容,试论述卫气运行与睡眠的关系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卫气运行方式:白天行于阳经,夜晚行于阴经。 卫气出阳则寤,入阴则寐。 各种因素影响卫气运行均可导致睡眠异常。但卫气出阳入阴的关键主要是脾、胃、大肠,故调理脾、胃、大肠是调节卫气运行以治疗睡眠异常的重要方法
7.根据《灵兰秘典论》,论述十二脏腑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8.你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如何理解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阐明了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由于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春夏当顺生长之气,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具体言之,春养少阳,以助生发之气;夏养太阳,以助盛长之气;秋养少阴,以助收敛之气;冬养太阴,以助闭藏之气,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保持协调一致。
9.《素问·五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藏使。简述它的含义。
10.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内容,论述五味太过对五脏的影响。
11、《秦问·上古天真论》中论述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A.调养精神:凡情志失调,思虑过度,嗜欲无穷,皆可使精神耗散,导致早衰或发病,故调和精神,使精神乐观,少有各种过分的欲求,在养生中处于重要地位。方法如“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等。 B.顺应自然:凡四时气候的突然变化,使风寒暑湿侵袭,必然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故养生必须顺从自然环境的阴阳变化,以避免外邪的侵袭,方法如“法于阴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等。 C.锻炼身体:运用气功,按跷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延长寿命,是养生的方法之一。如“和于术数”。 D.节制饮食:凡“以酒为浆”之类,可损伤脾胃,影响健康,故原文提出“食饮有节”。 E.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凡“起居无节”,“以妄为常”可伤精耗气,短折寿命。故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只有遵循以上的养生原则和方法,才能保精养神,益气全形,做到形与神俱,尽终天年。
12.病机十九条的论述中涉及筋脉病变的有哪几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13简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含义。
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脾胃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沤渍饮食物,使之变化。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排泄水液的功能,如同沟渠。
14. 《调经论》日:阴虚生内热。简述它的含义、机理及临床应用。
含义:脾气虚发热
机理: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由于阴液损耗,水不制火可导致发热
临床应用:
15.据《五脏别论》,试论述奇恒之府、五脏、六腑的功能及特点。
奇恒之府:藏而不泻
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也”,其特点是“满而不实”。
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也”,其特点是“实而不满”。
五脏六腑的藏泻并不是绝对的。五脏主藏,藏中亦有泻;六腑主泻,泻中亦寓“藏”。五脏的特点是“满而不实”。满,是形容五脏藏精气的状态。精气是应当丰满充盛,才能游溢于中,供养人体,从而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16.简述治疗痿症取阳明的道理。
阳明主润宗筋;阳明为多气之经;阳明为多血之经
17.据《至真要大论》论述,请讨论何谓正治法、反治法?临床中最常用的正治法、反治法有哪些?
正治法又称逆治法,是指逆其病证性质而治的方法。适用于病轻,或虽重而病情单纯无假象的疾病。 运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指所用药物的性质与疾病假象性质一致的治疗方法。 运用:真寒假热,治以四逆汤;真热假寒,治以白虎汤;气虚便秘,治以补中益气汤;热结旁流,治以大承气汤
18.据《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论述水肿病的病机、病症和治疗。
病机:五脏阳竭
19, 《秦问·痹论》所论痹的主要外因是什么?行痹、痛痹、著痹有何特点?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经文明确指出,痹的外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风寒湿气夹杂侵袭人体,日久壅滞经络,闭阻气血而成痹。按邪气性质偏胜的不同,可分为三类,风善行而数变,其致痹者,痛无定处,称为行痹;寒性收引凝滞,其致痹者疼痛剧烈,称为痛痹;湿性重浊粘滞,其致痹者症见肢体沉重或皮肤顽麻不仁,故称为著痹
20.根据《脉要精微》和《平人气象论》论述四季的正常脉象。
《脉要精微》中有“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人体脉象亦有四季变动。四季阴阳的周期性消长变化,决定了四季不同特征的正常脉象,故用规、矩、权、衡以比喻四季脉象。四季常脉特征变化之一在于脉位的深浅,如原文所述:“春日浮”“夏日在肤”“秋日下肤”“冬日在骨”。
《平人气象论》中有“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正常人的脉象来源于胃气的充盈,所以有胃气的脉象也就是正常人的脉象,若没有胃气则说明病情危重,预后不好。“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钩曰平,长夏胃微软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 ,冬胃微石”即故春季脉象:柔和,弦;夏季脉象:洪大而柔和;长夏脉象:柔软缓和;秋季脉象:浮而柔和;冬季脉象:略沉而柔和。
21、分析“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句话及其临床应用。
22、根据《太阴阳明论》的论述结合《五脏别论》内容,试论用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