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
加竹叶3g,水煎服)。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
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证治机理】本方证乃心经热盛或心热移于小肠所致。心火循经上炎,而见心胸烦热、面
赤、口舌生疮;火热内灼,阴巳不足,故见口渴、意欲饮冷;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下移小肠,
泌别失职,乃见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均为内热之象。《医宗金鉴》以“水虚火不实
”
概
括本方证之病机,故治法不宜苦寒直折,而宜清心与养阴兼顾,利水以导热下行,使蕴热从小便
而泄。
【方解】本方原为小儿而设,其乃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之体。方中生地甘凉而
润,入心、肾经,凉血滋阴以制心火;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本草汇言》云: "木通,利九
窍,除郁热,导小肠,治淋浊……“其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两药相配,滋阴制火而不
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共为君药。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药。
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淋痛,并能调和诸药,且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用为
佐使。四药配伍,甘寒与苦寒相合,利水不伤阴。《医宗金鉴》云: “赤色属心,导赤者,导心经
之热从小肠而出……故名导赤散。”
【运用】本方为治疗心经火热证之常用方,又是体现清热利水养阴法之基础方。以心胸烦
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本方临证应用时,应据成人、小儿及火
热虚实之异,相应增减生地、木通之用量,据证之需,易其君臣,以“变
”
求“
用”
也。
[附方】清心莲子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芩麦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
(各15g)石莲肉去心白获芩黄苠蜜炙人参各七钱半(各22.5g)上挫散,每服三钱(9g),麦门
冬十粒,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冷,空心,食前服。功用:清心火,益气阴,止淋
浊。主治: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证。症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或肾阴不
足,口舌干燥,烦躁发热等。
【鉴别l清心莲子饮与导赤散同具清心养阴利水之功。清心莲子饮以清心火,益气阴,交通
心肾,兼利小便为主,心肾两补,偏千治心。方中寒凉清热之黄芩、地骨皮配伍莲子肉、黄苠、
人参、获芩、麦冬以益气养阴;车前子清热利湿。常用于心火偏旺,兼心肾气阴两虚,湿热下
注,精关不固者,其补益心肾之力强千导赤散。导赤散适用千火象不甚,阴无大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