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参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畏寒使。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获芩去皮(各9g ) 甘草炙(6g ),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未,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臼汤点
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臼,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塘,舌淡苔臼,脉虚缓。
【证治机理】本证乃由禀赋不足,或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使其受纳与运化无力所
致。《灵枢.营卫生会篇》谓“人受气千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云脾
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萎臼;脾
为肺之母,脾气虚则肺气亦虚,故语声低微、气短;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失养,故乏
力;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气虚弱,则纳差食少;脾运不健,湿浊内生,则大便塘薄;舌淡
苔白,脉虚缓,均为脾胃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 “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
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间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
虚矣。” 其治当补益脾胃之气,脾胃健旺,则诸症除矣。
[方解】方中人参甘温,能大补脾胃之气,故为君药。臣以臼术健脾燥湿,与人参相须,益
气补脾之力更强。脾喜燥恶湿,喜运恶滞,故又以获笭健脾渗湿,合臼术互增健脾祛湿之功,为
佐助。炙甘草益气和中,既可加强人参、白术益气补中之功,又能调和诸药,故为佐使。四药相
伍,重在健补脾胃之气,兼司运化之职,温而不燥,补中兼渗,为平补脾胃之良方。
【运用】本方为补气之基础方。以气短乏力,面色萎白,食少便塘,舌淡苔白,脉虚缓为辨
证要点。据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大凡肺脾气虚证,以及气血不足之证,均可以此方随
症加减。原方在运用时有汤、散两种剂型,原书所载本方的用法”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是指
散剂的服法。
《圣济总录》载本方四药,获芩为赤获芩,无用最,名为“白术汤”,主治“水气渴,腹胁
胀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本方,名为“四君子汤”,主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
胀满,全不思食,肠呜泄泻,呕喽吐逆",始明确本方治疗脾胃虚弱之证,云其有“温和脾胃,
进益饮食,辟寒邪璋雾气'之功,犹如宽厚平和之君子,故有“四君子汤” 之名。
【附方】
1.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人参切,去顶获芩去皮白术陈皮挫甘草炒,各等分(各6g )。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加生姜五片,大枣两个,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抵多少与之。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症见食欲不振,大便塘薄,胸院疮闷不
舒,或呕吐、泄泻等。
2.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陈皮一钱(3g ) 半夏-钱五分(4.5g ) 获芩一钱(3g ) 甘草一钱(3g )
人参-钱(3g ) 白术一钱五分(4.5g ) 上切细,作一服。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功
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症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
少便塘,恶心呕吐,胸院疮闷或咳嗽痰多稀白等,舌淡苔臼腻,脉虚。
3.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人参-钱(3g ) 白术二钱(6g ) 获芩二钱(6g ) 甘草七分
(2g) 陈皮八分(2.5g ) 半夏-钱(3g ) 砂仁八分(2.5g ) 木香七分(2g ) 上加生姜二钱(6g ),水煎服。功用:益气化痰,行气温中。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症见呕吐疮闷,不思饮食,院
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等。
【鉴别】四君子汤与理中丸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补益脾胃之气。但理中丸以干姜配人参
为主,既补脾胃之虚,又温中祛寒,主治脾胃虚寒证;四君子汤则以人参配白术为主,重在健补
脾胃之气,兼助运化,主治脾胃气虚之证。
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均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属治疗脾胃气虚之剂。异功散加
入陈皮,益气健脾,辅以理气和胃,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加入陈皮、半夏,又有
燥湿化痰之功,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加入陈皮、半夏、木香、砂仁,除益气
化痰外,又能行气散寒止痛,适用千脾胃气虚、痰阻气滞、院腹胀痛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