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医百科方剂大全温胆汤 燥湿化痰剂

温胆汤 燥湿化痰剂

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

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积实数炒,去狐,各二两(各6g) 陈皮三两(9g) 甘草炙,一两(3g)
获芩一两半(4.5g)
【用法】上为挫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
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或呕恶呃逆,或眩晕,
或癫病等,苔腻微黄,脉弦滑。
【证治机理】本证乃因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
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浊阴上逆,则呕
吐痰涎或呃逆;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病;苔腻微黄,脉弦滑均为痰热内扰之象。治
宜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竹茹清胆和胃,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为
臣药。君臣相配,既化痰和胃,又清胆热,令胆气清肃,胃气顺降,则胆胃得和,烦呕自止。陈
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疻;积实破气化痰;获芩渗湿健脾以消痰;生姜、大枣和中培土,使水湿无
以留聚,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相伍,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
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尤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症
自愈。
温胆汤最早见千《外台秘要》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洗)二两,橘皮三两,
竹茹二两,积实(炙)二枚,甘草(炙) 一两,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是
方药性以温为主,后世多以此方化裁,亦用治“虚烦“ 诸症。其中,尤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之温胆汤为后世所喜用,其减生姜四两为五片,另入获芩一两半,大枣一枚,遂使方之温性有减
而凉性得增,然仍沿用“温胆” 之名。罗东逸云:

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
【运用】本方为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之常用方。以虚烦不眠,眩悸呕恶,苔臼腻微
黄,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附方】
1.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黄连(6g) 半夏(9g) 竹茹(9g) 积实(9g) 陈皮(9g) 获
芩(6g) 甘草(6g)(原著木方无用植) 功用:清热化痰,定惊除烦。主治:胆胃痰热,上扰神明。
症见心惊胆怯,性急善忘,多虑多思,烦闷欲呕,口苦呕涎,胸肮内热,舌苔浊腻带黄,脉
滑数。
2.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 半夏汤洗七次积实去抵切,驮炒陈皮去自,各三两(各9g) 白获
芩去皮,两半(4.5g)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北五味子熟地黄切,酒炒条参
各一两(各3g) 粉草五钱(1.5g) 上挫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不以时服。
功用:化痰宁心,益气养血。主治:痰浊内扰,心胆虚怯证。症见触事易惊,心悸不宁,不眠多
梦,心胸烦闷,坐卧不安,短气乏力,或猩狂,舌淡苔腻,脉弦而虚。【鉴别】温胆汤与酸枣仁汤均可治虚烦不眠等证。但温胆汤所治虚烦不眠乃因胆胃不和、痰
热内扰所致,故用药重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使痰热得清、胆胃得和,则虚烦自除;酸枣仁汤
所治虚烦不眠乃因心肝血虚兼阴虚内热所致,其组方重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使心肝得养、虚
热得清,则虚烦可止。
十味温胆汤即温胆汤去清热化痰之竹茹,加益气养血、补心安神之人参、熟地黄、五味子、
酸枣仁、远志而成。适用千痰浊内扰,气血不足之心胆虚怯、神志不宁证。
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其清心胃之火,燥湿之功倍增,适用于湿热生痰,留于胆腑,
胆府疏泄失职,累及心神之胆胃痰热、上扰神明证。
【方论选录】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积
实破滞;获芩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即所以平肝木也。如是则
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汪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

方剂大全

茯苓丸 燥湿化痰剂

2022-7-30 20:02:57

方剂大全

清气化痰丸 清热化痰剂

2022-7-30 20: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