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组成】大黄四两(12g) 丹皮-两(3g) 桃仁五十个(9g) 瓜子半升(30g) 芒硝三合(6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
脓,当下血(现代用法:水煎,芒硝溶服)。
【功用】泻热破疲,散结消肿。
【主治】湿热痪滞之肠拥初起。右下腹疼痛拒按,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甚,甚则局部肿
疮,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证治机理】本方所治肠拥初起,乃因湿热郁蒸,气血凝聚,邪结肠中而致。《外科正宗》
谓
"肠痐者……饥饱劳伤……或生冷并进,以致气血乖违,湿动痰生,多致肠胃疮塞,运化不
通,气血凝滞而成"。盖肠主传化,以通为用,湿热内蕴,与气血相搏,痪热、湿浊壅郁肠中,
则成肠痐。见右下腹疼痛拒按,甚则肿疮,右足屈而不伸,牵引则痛剧;湿热邪在肠腑,气血痪
积,邪正相争,营卫失调,故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黄而腻、脉滑数,乃湿热蕴结之征。
治当泻热破疲,散结消痐。
【方解]方中大黄苦寒攻下,泻肠中湿热郁结,祛肠中稽留之赍血;桃仁苦平入血分,性善
破血,与大黄相配,破疲泻热。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以荡涤实热;牡丹皮辛
苦微寒,凉血散瘢消肿。以冬瓜子能清肠中湿热,排脓散结消拥。诸药配伍,下消之中寓清利之
能,以通为用,热清疲祛,肠拥得消。
【运用】本方为治湿热痪滞肠拥初起之常用方。以右少腹疼痛拒按,善屈右足,舌苔薄黄而
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附方】清肠饮(《辨证录》) 银花三两(90g) 当归二两(60g) 地榆一两(30g) 麦冬一两(30g)
元参一两(30g) 生甘草三钱(10g) 蔥仁五钱(15g) 黄芩二钱(6g) 水煎服。功用:活血解毒,滋
阴泻火。主治:大肠痀。
【鉴别】大黄牡丹汤与清肠饮均可用于肠痀。但大黄牡丹汤长于泻下破淤,主要用于肠疽初
起,湿热疲滞,少腹肿痛兼有大便秘结或大便涩滞不畅者;而清肠饮主要用于肠痐屡发,热毒
甚,伴有口干、舌红少津等津伤表现者,其更长千清热解毒滋阴。
大黄牡丹汤与大承气汤、大陷胸汤三方均有大黄、芒硝,且同属寒下剂,具有泻下热结之
功,用于治疗里热积滞实证。大承气汤用泻下之大黄、芒硝配伍行气之厚朴、积实,适用千阳明腑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硬痛拒按、苔黄、脉实者;大陷胸汤以大黄、芒硝与逐水之甘遂合
用,意在荡涤邪热水结,适用于邪热与痰水互结之结胸证;大黄牡丹汤则以大黄、芒硝配伍活血
利湿药桃仁、丹皮、冬瓜仁,适用于湿热内蕴、气血凝聚所致的肠疽初起。
[方论选录】《金匮》上章用附子,后人硬派小肠拥是寒结,此汤用大黄、芒硝,又妄派大
肠痐是热结,斯诚未足议也。然以医司生命,又不得不重言以明之。夫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痀
者,肺气下结于大肠之头,其道远于上,其位近于上。治在下者,因而夺之也,故重用大黄、芒
硝开大肠之结,桃仁、牡丹皮下将败之血。至于清肺润肠,不过瓜子一味而已。服之当下血,下
未化脓之血也。若脓已成,形肉已坏,又当先排脓散及汤。故原文云:脓巳成,不可下也。(王
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
【医案举例】陆左,初诊:痛在肪右斜下一寸,西医所谓盲肠炎也,脉大而实,当下之,用
仲景法。生军五钱,芒硝三钱,桃仁五钱,冬瓜仁一两,丹皮一两。
二诊:痛已略缓,右足拘急,不得屈伸,伸则牵腹中痛,宜芍药甘草汤。赤白芍药各五钱,
生甘草三钱,炙乳没各三钱。
三诊:右足已伸,腹中剧痛如故。仍宜大黄牡丹汤以下之。生川军一两,芒硝七钱(冲),
桃仁五钱,冬瓜仁一两,丹皮一两。拙巢注:愈。(《经方实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