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说明被覆上皮分类和主要分布
答: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1、形态规则,排列紧密2、明显的极性。
3、一般没有血管,其营养由深层结缔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透过基膜供应。4、上皮组织内神经末梢的分布较丰富,因此感觉较灵敏。
被覆上皮根据排列层数及细胞的形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
单层上皮分为:1、单层扁平上皮:(1)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的内腔面.(2)间皮:分布在胸膜、心包膜和腹膜等表面。(3)其他:分布在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等腔面。2、单层立方上皮:分布在肾小管、甲状腺滤泡和卵巢的内表面。3、单层柱状上皮:分布在胃、肠、子宫等内表面。4、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分布在呼吸管道等腔面。
复层上皮:1、复层扁平上皮:(1)未角化:分布在口腔、食管、阴道等腔面。(2)角化:分布在皮肤表皮。2、复层柱状上皮:分布在睑结膜、男性尿道等腔面。3、变移上皮:分布在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内表面。
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和衬贴在有腔器官的腔面。
二、结缔组织中的细胞及其功能
结缔组织中的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1)成纤维细胞可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构成疏松结缔组织中的三种纤维,同时也可合成和分泌基质。(2)巨噬细胞功能:1〉趋化性和变形运动 2〉吞噬功能 3〉参与调节免疫应答 4〉分泌功能 5〉防御功能(3)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参与体液免疫。(4)肥大细胞具有抗凝血作用,还可引起过敏反应。(5)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可增殖分化。
三、红细胞及其形态特点及功能
(1)形态特点:1〉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内外气体的交换。 2〉成熟的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易与酸性染料结合而染成红色。 3〉红细胞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 4〉细胞膜上的镶嵌蛋白有抗原性,构成人类的ABO血型抗原系统。
(2)功能: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当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时,称贫血。在病理情况下,红细胞膜破裂后,血红蛋白溢出称溶血,留下的红细胞膜称血影。
四、白细胞中粒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有粒白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在吞噬处理大量细菌后,自身解体死亡,称脓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能够阻止或缓解过敏反应,还能杀伤进入体内的寄生虫及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3)嗜碱性粒细胞:参与机体过敏反应。
五:化学突触的超微结构及其信息传导的过程。(1)光镜下,镀银染色可见神经元胞体或树突表面有杵状或环扣状的膨大,称突出小体。电镜下,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三部分构成。
(2)当神经冲动沿着膜传导到轴突终末时,可引起突触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由细胞外进入突出前成分内,在ATP的参与下,使突触素发生磷酸化,磷酸化的突触素降低了它与突触小泡的亲和力而与小泡分离,致使突触小泡脱离细胞骨架,移至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通过出胞作用释放小泡内容物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中的受体与特异性神经递质结合后,膜内离子通道开放改变突触后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兴奋性或抑制性突出后电位。
六、大动脉管壁结构特征
大动脉结构特点是富有弹性膜和弹性纤维,又称弹性动脉
1.内膜 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构成。内皮下层较中动脉厚,除含有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外,还有一些平滑肌细胞。内膜与中膜的分界不清楚。
2.中膜很厚,主要由40~70层 弹性膜构成。弹性膜之间有弹性纤维,环形平滑肌和胶原纤维。(平滑肌纤维的意义:成纤维细胞亚型)中膜营养的来源:内三分之一来自血液渗透(同内膜),外三分之二来自外膜的营养血管。
3外膜,较薄,有结缔组织构成有营养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与中膜分界不清。(大动脉的三层膜无明显分界线,其内外弹性膜与中膜融合,不易分辨)
七、与伴行的动脉相比,静脉有以下特点:
①管径大,管壁薄,管腔形状不规则,常呈扁状或塌陷状;②管壁中结缔组织成分较多,平滑肌和弹性纤维不及动脉丰富;③内、中、外 三层膜分界不明显;
④管壁结构的变异大,甚至一条静脉的各段也常有较大的差别;⑤具有静脉瓣结构,以防止血液倒流。
八、胃底腺的结构与功能
1.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及胃体。为分支管状腺。通常将每一个腺分为颈、体及底部,颈部与胃小凹相连,休部较长,底部可达粘膜肌层。
胃底腺由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细胞组成。
壁细胞称泌酸细胞。
壁细胞(1)能合成和分泌盐酸,构成胃液的重要成分(2)它可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变胃蛋白酶,(3)并有杀菌和促进胃肠内分泌细胞和胰腺的分泌作用。 (4)人的壁细胞还能分泌抗恶性贫血的内因子,它与维生素B 12 结合成复合物,以便回肠吸收维生素B12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激活成为胃蛋白酶,可水解蛋白质。
颈粘液细胞分泌粘液,参与胃上皮表面精液层的形成。
内分泌细胞分泌肽类或胺类激素,对消化管的功能起调节作用。
未分化细胞有自我自制能力,能分化成为胃表面上的皮及胃腺各种细胞。
九、胰岛的结构功能,分泌激素及作用。
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胰腺的内分泌部称为胰岛。胰岛由内分泌细胞组成,分布于腺泡之间,大小不等细胞排列呈团索状,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
A细胞:数量较少胞体较大,多分布于胰岛周边,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细胞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
B细胞:数量较多,多位于胰岛中央部,细胞较小,分泌胰岛素,能促使糖原合成或转化为脂肪贮存,使血糖降低。
D细胞:数量较少,分泌生长抑素,以旁分泌方式作用于邻近的A细胞、B细胞及PP细胞,抑制这些细胞的分泌活动。
PP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具有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以及胆囊收缩的作用。
- 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Ⅰ型肺泡细胞数量较Ⅱ型肺泡细胞少,但覆盖肺泡的大部分表面,细胞扁平,极薄,细胞器不发达,但吞饮小泡较多。
功能:Ⅰ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参与构成气血屏障,进行气体交换。
(2)Ⅱ型肺泡细胞较小,圆形或立方形,呈泡沫状。细胞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胞质内有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具有板层样结构的嗜锇板层小体。小体内主要含磷脂、糖胺多糖和蛋白质等。
功能:小体内容物释放到上皮表面,形成一层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Ⅱ型细胞还有分裂增殖并转化为Ⅰ细胞的功能。
十、维持机体血钙稳定的机制
(1)滤泡旁细胞分泌颗粒,内含降钙素。降钙素能够促进成骨细胞活动,使血钙浓度降低。降钙素水平低下会导致骨质疏松症。(2)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甲状旁腺激素,促进破骨细胞溶解骨稳定使血钙升高。(3)在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共同调节下,维持机体血钙的问题。
十一、腺垂体远侧部细胞分类
腺垂体远侧部,根据腺细胞染色特点,将其分为嫌色细胞和嗜色细胞。
嗜色细胞分为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
(1)嗜酸性细胞分为生长激素细胞,催乳激素细胞。1〉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该激素可促进机体代谢及生长。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侏儒症,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成年时期分泌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2〉催乳激素细胞:分泌催乳激素,可促进乳腺的发育和乳汁的分泌。
(2)嗜碱性细胞分为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1〉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素的形成和释放。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3〉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卵泡雌激素在女性促进卵泡的发育,在男性刺激生精小管的支持细胞合成分泌性激素结合蛋白。黄体生成素在女性促进排卵和黄体的形成,在男性则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合成分泌雄激素。
十二、T细胞的分类及功能
①细胞毒性T细胞,简称Tc 细胞,约占T细胞总数的65%。通过释放穿孔素或分泌颗粒酶,导致靶细胞溶解死亡或诱发靶细胞凋亡。②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 简称Th细胞,占20%~30%。 能识别抗原,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辅助Tc细胞和B细胞进行免疫应答。艾滋病病毒能特异性破坏Th细胞,导 致患者免疫系统瘫痪。③调节性T细胞,简称Tr细胞,约占10%。(通过接触方式或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调节其他T细胞或B细胞功能,减弱或抑制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免疫称细胞免疫;B细胞介导的免疫称体液免疫。
十三、毛细血管的分类(分布)
(1)连续毛细血管 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2)有孔毛细血管( fenestrated capillary )其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很薄,有许多贯穿胞质的内皮窗孔(直径为60-80nm ),一般有厚 4-6nm的隔膜封闭。内皮细胞内吞饮小泡少,基膜完整,周细胞少。此型血管主要存在于胃肠黏膜、其此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
(3)血窦 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不同器官的血窦结构有较大差异